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父亲神色很①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②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C.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
难得淡定
①苏轼有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②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沉浮,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
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申:“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申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刑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简要说说“淡定”的具体含义。
请为文中第④段中作者表述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结合选文,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渴望
(1)单明明今年过生日,不指望吃到酱排骨了,他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街上的孩子们好多人都有,把手柄调节到齐胸高,两手握紧,一只脚踩在板面,另一只脚在地上用劲一点,铁轮子“哧”地一下就飞出去了,像蜻蜓低回,像小鹰翱翔,更像战斗机翘首展翅准备升空,腾云驾雾一样地爽。关键是男孩子们凑到一块儿会比赛,滑得最快最溜的那个,左冲右撞消灭了所有对手,永远昂着脑袋风驰电掣的那个,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啊!
(2)生日前三天,单明明就开始为自己的礼物作谋划。公平地说起来,他其实是一个蛮有脑筋的人。他坐在单立国对面,详尽描绘了一个人蹬上滑板车之后的愉快感觉。他认为做父母的有义务让孩子在生日那一天得到快乐。然后,他在作业本的反面尽可能准确地画出一辆滑板车的图形,虽然是铅笔勾描,但是能够保证单立国走进商场之后不至于糊里糊涂买成一辆儿童推车。最后呈上的是一张价格调查表,上面开列着每个商场出售的滑板车的不同品牌、不同质地以及不同价格的清单。他心里早有准备,爸爸肯定会选择价格最便宜的一种,那没关系,再便宜也是滑板车,只要技术到家,他单明明照样可以蹬着它驰骋天下。社会课上不是讲过,当年的解放军战士不就是凭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对手的飞机加大炮吗?
(3)单立国就着一瓶小康牛肉酱,津津有味地吃完儿子为拍他马屁而专门做的“猪油葱花蛋炒饭”,碗一推,手在油汪汪的嘴巴上一抹,就势拍在了儿子的后脑勺上,说一句:“上学吧。”然后,起身出门了。单明明立在桌旁愣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爸爸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生日前一天,没见到单立国的任何动静。单明明心中不慌:大人们总喜欢在最后时刻给孩子惊喜。为保险起见,他把那张滑板车价格调查表拿出来,用黑笔描得粗粗的,放在醒目处。先搁在单立国的枕头边,怕风吹了;用酱菜瓶压在桌子上,又怕不留神忽视了它;最后拿糨糊粘在冰箱把手上。单明明心里想,爸爸不管多晚回家,总要开冰箱拿吃的,那他肯定会看见这张纸,肯定会想起来有这么一桩事。
(5)可是生日那天,早晨起床以后,单明明彻底伤心了,因为单立国什么也没有买。桌上,柜子里,床底下,哪儿都找过了,家里一样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单立国四仰八叉地倒在床上睡觉,呼噜打得震天动地,鼻息把茂密的胸毛吹得波浪一样翻动,满屋子弥漫着一股龌龊的汽油味、汗酸味、酒肉味。然后单明明在垃圾袋里发现了那张重笔粗描的价格表,纸头已经被油污浸得透亮,上面还黏着几星卤猪耳朵的碎屑,两只绿头苍蝇趴在碎屑上交头接耳,兴奋得直搓脚丫子。
(6)单明明穿着背心短裤,在垃圾袋前垂着头站了好久。然后,他什么也没有说,背上书包,出门上学去了。“文题”可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为什么单明明今年过生日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至少列举两点理由。
生日前三天,单明明为自己的礼物做了哪些方面的“谋划”?请简要概括。
第(4)段中画横线的“放”、“搁”、“压”、“粘”四个动词表现了单明明什么样的心理?作者描写单明明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什么?
“两只绿头苍蝇趴在碎屑上交头接耳,兴奋得直搓脚丫子。”单明明“在垃圾袋前垂着头站了好久。然后,他什么也没有说。”如果你是单明明,此情此景,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渴望》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第③、④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 B.③④之间 | C.④⑤之间 | D.⑤⑥之间 |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应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⑴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⑵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 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标签吗?怎么看懂食品标签,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标签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
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标签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
不过,找到配料表有时候很不容易。首先要把包装四面都看清楚,皱褶部分要翻开,甚至顶部和底部也要翻过来看看。因为有些企业非常不愿意消费者看到产品原料的细节情况,不仅把字印得特别小,而且往往藏在最不容易找到的地方。不过不用担心,只要你耐心寻找一定能找到,否则该产品就是违法产品,你可以举报它。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素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
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
(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本文以“学会看食品的“简历”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如何看食品的配料表这个问题的?有什么作用?(4分)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有危险。本文的说明顺序是()(2分)
A.时间顺序 | B.空间顺序 | C.逻辑顺序 | D.程序顺序 |
某女士要购买一种豆浆粉产品,是为了摄取大豆中的蛋白质和保健成分。这里有两种品,其中产品A中含有15%的蛋白质,产品B中含有18%的蛋白质。她应该选取那种合适?请结合选文说出你的依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