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农民种地用上“卫星技术”
①平常,当我们提到“卫星技术”时,总以为它是高科技领域的专利,往往为科学家们搞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而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着实使我们大开了眼界。
②那是在北京举办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当“北京郊区农业资源信息平台”和“3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农田环境检测上的应用”两项成果一露面,便引来现场所有与会人员的阵阵赞叹:种地的学问太大了,农民兄弟们再也不能只凭感觉和经验埋头苦干了。
③农业资源信息平台是北京市历史上第一个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决策咨询系统,全部数据均借助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这个平台通过搜索气候、地质、水土等信息,对300多个物种的生长特点与北京郊区的自然环境做出定性、定位分析,勾画出一幅精细的作物适种“电子图”。在“电子图”上,北京郊区任何一块900平方米土地最适宜栽种的作物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并可查询哪些土地适合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在它的帮助下,农民们甚至可以为外来农业作物在北京寻找适宜生长的栖身之地。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成果已在北京市3个远郊区县的17万亩土地上推广,获利3800万元。
④“3S”是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简称,它通过嫁接计算机的网络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好管家”。它不仅可以根据农业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判断核桃、西洋参、磨盘柿等特色、稀缺农产品的空间分布,而且还能依靠基础地理信息和遥感信息指导农民如何科学浇水施肥,预测作物长势、产量,并对大面积发生病虫害灾发出预警及损失评估报告。譬如:3年前,在“好管家”帮助下,距北京市区近百公里的门头沟清水镇,农民们在15000亩玉米地上破天荒改种薄皮核桃和杏仁,如今获得了平均每亩比种玉米高出10多倍经济效益。
⑤通过分析环境监测数据,“3S”能对土地受污染程度做出判断,指点农民们在极少污染的地块种植直接食用的蔬菜瓜果,在轻度污染但未超标的地块种植粮油牧草,在污染超标但植物尚可生长的地块种植花卉林木,可说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设计师”。
⑥我们坚信,有党中央“三农”好政策作保证,有科研院所提供的高新技术作支撑,再加上农民兄弟们的苦干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必将一片灿烂辉煌。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农业资源信息平台”帮助农民生产的流程。
请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并对大面积发生病虫害灾发出预警及损失评估报告。画线句子“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成果已在北京市3个远郊区县的17万亩土地上推广,获利3800万元”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有人认为第④段画线句举的这个例子不恰当,谈谈你的看法。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党和国家提倡并鼓励当代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或当“村官”,服务农民;或创业,带领他们科学致富。请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分别回答问题。
(一)绿色塑料
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成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⑦转基因型塑料是由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索姆维尔等人研制的。他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一种叫做营养佳良产硷杆菌的土壤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然后把这一基因转移到一种遗传结构墒单的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一种适宜种植的名叫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秆、根都能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用这种颗粒制成的塑料可以完全被降解。受索姆维尔研究的启发,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则干脆将这种塑料基因直接植入土豆和玉米之中,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合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不久,人们就可以像种植庄稼那样大面积种植和收获塑料了。
⑧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加速进展,绿色环保塑料的新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3分)
.文中第①段划线句子从说明方法角度看,有怎样表达效果?(3分)
.第⑥段中的画线句中的“这种塑料”是指的什么?(2分)
.仔细阅读第⑤、⑥段文字,说说“天然高分子型
塑料”和“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有什么异同。(4分)
相同:
不同:说说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向一位正在使用普通塑料袋的人宣传“绿色”塑料袋的特点及使用意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5分)
(四)父爱陷阱
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
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
答:“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_________父亲和_________父亲两个阶段。
.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
答: 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
答:伏笔:
悬念:. 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答:含义:
形象:
(三)什么马不能骑
我看世博会的情形是很狼狈的,一只手提着折叠小板凳,一只手拿着矿泉水瓶。当我终于在排队等候两三个小时进入美国馆后,美国讲解员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问大家:“什么马不能骑?”游客不假思索地说“木马!”讲解员又追问了一句:“还有什么马不能骑?”游客中没人猜得出来,她就大声补充道:奥巴马不能骑。奥巴马是美国总统,当然就不能骑了,顿时一片欢笑,游客的疲倦就像被一阵软风吹去不少。奥巴马三个字顷刻变成了游客的开心果或酒心糖。
美国是个具有异域文化和地理奇观的地方,其文化自由度和言论自由度大家心知肚明。拿自己的总统开玩笑,而且把玩笑开到中国来,又是开在世博会,这在美国算不上新闻,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在美国,一个公民和一个总统是可以比肩的,也是可以在同一个卫生间撒尿的。当年克林顿闹出桃色新闻后,不但美国的贫民百姓拿总统开涮,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还借题发挥,在雪茄香烟、口香糖和女人裙裾上做文章,淋漓尽致地搞笑料。
美国馆的第二个展示空间有三块大屏幕,接连播出美国人欢迎参观者到来的画面,其中有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奶声奶气地说:“请出我们的奥巴马总统”。于是画面上就出现了奥巴马的形象。这种安排在美国可以,在我们中国也是大大不妥的。试想,一个大国强国的总统出场,起码也应该由国务卿、外交部长来隆重介绍,或者用掌声礼花来衬托,怎么能让一个小娃娃担当此任呢?但我看奥巴马没有懊恼也没有愠色,依然很潇洒的致欢迎词,他的领袖风范不因为这娃娃的幼稚而损色。
在美国馆听笑话真爽!那个美国女讲解员丝毫没有藐视和讽刺自己总统的意思。而且她展示了美国精神,展示了一个世界大国的君子坦荡荡的形象。世博会从今年五月一日开始,到我去的那天已经离闭馆期限不远几天了,这半年里那个女讲解员不可能只说一句奥巴马的笑话,这可能是她的规定动作,说过千遍万遍了,这笑话早该飞遍全球了,奥巴马也不可能充耳不闻,但人家就能无动于衷,大度汪洋!
美国馆还为观众设置了长条板凳,一拨一拨的参观者几乎都能坐下来观摩。这在我参观那天其他国家馆是绝无仅有的。能坐在美国馆参观引发出我许多思想。我想到那一年去新马泰考察的时候,大家来到吉隆坡市政厅门前逗留参观,与警务兵合影留念。去年我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他说人家市政厅楼下是个酒库,贮存着二三十年前、五六十年前等年份不同的美酒,真不可思议。
什么马不能骑?我想在为期半年的世博会期间,不乏研究“政治”的人,不乏强调“意义”的人,但研究怎么让观众笑起来,乐开怀的人不会多。所以我佩服那位美国女郎,她在这个细节上动了脑筋,她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贯彻落实了让城市更美好的主题。我以为,要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物质方面当然必不可少,但激活人的内在潜力,张扬人的个性自觉,焕发人的创新才能,远比物质更重要。相反,如果没有更美好的价值观,没有更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即使让人生活在月球上,也是高处不胜寒。所以人的解放才是最根本的解放,人类社会的文化自由和言论自由才是真正的“世博轴”。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请概括关于美国馆的两个事实论据。
答:. “即使让人生活在月球上,也是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本文最后一段说:“要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物质方面当然必不可少,但激活人
的内在潜力,张扬人的个性自觉,焕发人的创新才能,远比物质更重要”请从生活中举一个实例具体谈谈你是
否认同这一说法
。
答:
(二)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完成13~18题。
沙漠玫瑰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望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直到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起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了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了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沙漠里,很难下一场雨。没有雨水,它就不能完成生命的周期。于是,它就等待,等待一场遥遥无期的降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它就急忙舒展自己的枝桠,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到极致。等积蓄的雨水没有了,它就又一次收缩起来,等待下一场降雨。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摘自《智慧背囊》).作者在第③、第④段详细描写了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请你赏析这段文字。
.对于沙漠玫瑰的开放,为什么“我们”惊喜得大叫而邻居却无动于衷呢?
.第⑧段写道:“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请问“起点”在这里含义究竟是什么?(2分
.请谈谈你对第⑧段“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通过描叙关于沙漠玫瑰的开放,说明了一个什么哲理?
.从沙漠玫瑰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一)议论文阅读阅读以下文章,回答10~12题。
简单与复杂
马德
⑴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
⑵其实人心也很简单,只是利益分配很复杂。
⑶桌上有一堆苹果,人们并不在意这堆苹果有多少,而是在意分到自己手里的有多少。单位里有一摊子事,人们并不在意这摊子事有多少,而是在意自己多干多少。人类有大智慧,因为对得失斤斤计较,最后都变成了小聪明。
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由于利益分配很复杂,才有了尔虞我诈,才有了。纷繁的尘世其实也很简单,由于人类情感很复杂才有了书剑恩仇,才有了离合聚散。
⑸人生之简单,是生命巨画中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是生命意境中的一轮薄月,有着清清凉凉的宁静。
⑹人生之复杂,是泼洒在生命宣纸上的墨迹,渲染着城府与世故;是拉响在生命深处的咿咿呀呀的胡琴,挥不去嘈杂与迷惘。
⑺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生活中常有大情趣,一定是日子过得很简单;生命常得大愉悦,一定是心灵纯净到不复杂。
⑻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
⑼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的时候简单,变阔了复杂;落魄的时候简单,得势了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
⑽一眼望到底的,似乎很简单。一口百年古井,幽深,澄澈,也可以一眼望到底,但这口古井,本身却并不简单。人也一样。有时候,一个人可以一眼望到底,并不是因为他太过简单,不够深刻,而是因为他太过纯净。一个人,有至纯的灵魂,原本就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深刻。这样的简单,让人敬佩。
⑾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复杂,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深度,只是城府的深度。这种复杂,是险恶人性的交错,而不是曼妙智慧的叠加。
⑿人生,说到底,简单的只是生死两个字,但由于有了命运的浮沉,有了人世的冷暖,
简单的过程才变得跌宕起伏、纷繁复杂。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是人为的愚蠢
;把复杂的事看简单了,是自然的聪明。
⒀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的形式;而复杂,是生命永远无法打捞的苍凉的梦境。
(摘自《读者》).请在第⑷段划线处填上适当的成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本文主要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仿照第⑸段或第⑹段的句式续写一个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