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一诗,完成第6题。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从这首诗内容看,“万事非”中的“万事”是指哪些事?(2分)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不少表现手法?写出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分)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倦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的?
末句通过感叹络纬虚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②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1 分)
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夹岸桃花蘸水开”这句诗,给人无限的美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一美景。
诗歌的最后一句“小舟撑出柳阴来”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诗中诗人用具体的意象表现“中国的土地”的“神奇”,请列举这些意象。
在诗尾,作者写到“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
机”,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请简要分析。诗句“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明显化用了巫峡神女的典故,化用这一
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请简要分析《中国的土地》一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梅花绝句【陆游】
闻到①梅花坼晓风, 雪堆②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③, 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闻道:听说。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②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③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 号放翁,字务观)。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雪堆遍满四山中”这句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 |
B.“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心心相印。 |
C.“化身千亿”,设想虽奇妙,但不现实。 |
D.第三句由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的诗句演化而来。 |
下面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 |
B.诗头两句写得艳丽多姿。 |
C.诗人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 |
D.前两句语言鲜明,景象开阔;后两句出人意表,高迈脱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