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表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
水稻 |
玉米 |
杂粮 |
其它 |
合计 |
占播种总面积比例(%) |
8.O |
12.O |
74.2 |
5.8 |
l00 |
占总产量比例(%) |
5.O |
4.9 |
88.8 |
1.3 |
100 |
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简述在N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临的限制性因素。
根据古马里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盛的可能原因。
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南北的差异是___________ ________。
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试说明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原因。
(4)第一级阶梯上的重要灾害种类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洪水灾害、风暴潮分布
我国干旱灾害分布
(1)我国受洪涝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平原,此外_______________流域、_______________盆地及东北平原也常遭受洪涝灾害。
(2)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有东南沿海的__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__省及江苏省南部和上海市。
(3)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_____平原及____________流域。
(4)我国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_______________气候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进退的异常变化,常造成旱涝灾害。
(5)为了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读“侵入我国寒潮途径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寒潮在南下过程中,一方面受__________向山地的阻挡,使山体北侧__________堆积,灾害__________;山体南侧相对 __________,灾害__________。另一方面,因__________的差别和__________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可以影响到 __________与__________,甚至影响到__________地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
(2004年12月28日~2005年1月3日)
(1)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这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过境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上海市的寒潮大多源于_____________一带。
(3)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单项选择)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多项选择)___________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
B.交通事故频发 |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
D.羽绒服装热销 |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震要素分布图
(1)判断图中内容。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的川、黔、滇接壤地带主要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