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生命的姿势
①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②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③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从而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了一处山洞,只好住进山洞暂时躲避风雨。
④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小,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被饿死。
⑤丈夫阻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然而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很快就会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⑥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严重的损耗。
⑦由于没有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⑧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五千米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
⑨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生命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后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阅读全文,说说“生命的姿势”这一标题中“生命”的含义。
第⑧段中为什么说妻子的喂奶动作“现在却无比艰难”?(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⑨段中写孩子“安然地入睡”、“脸色红润、神态安详”的目的是什么?
第⑧段中“一次又一次”重复了四次,对此,你如何理解?
结合上文,谈谈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从文中找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记叙文阅读
鉴 赏 家
汪曾祺
(1)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2)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3)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4)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5)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6)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7)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8)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9)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隔窗看见季陶民,就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10)“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11)“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12)季陶民最佩服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里复堂功力最深。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使季陶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季陶民问他是多少钱买的,叶三说没花钱,用四张仿旧画换的。他到三垛贩果子,看见一家的柜橱的玻璃里镶了四幅画,——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
(13)季陶民最讨厌别人卖弄学识,评书论画,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14)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15)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16)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17)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18)“唔!你怎么知道?”
(19)“花是乱的。”
(20)“对极了!”
(21)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22)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23)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24)“不对?”
(25)“‘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26)“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27)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28)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29)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30)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一问,是日本人,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
(31)这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32)“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33)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34)叶三说:“不卖。”
(35)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36)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有改动)
季陶民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叶三真懂行。
汪曾祺的语言初看寻常,细品却一枝一叶,活灵活现,请你品析下面两个句子的妙处。
(1)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
(2)“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季陶民最讨厌别人卖弄学识,评书论画,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作者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这样选材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上有哪些妙处?
关于结尾叶三把画带进棺材,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是败笔,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前文内容说说理由。

阅读《陶器与纸屑》,完成后面小题。
陶器与纸屑
①在香港的中国百货公司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我从前旅行时总是反对购买那些沉重易碎的物品,这一次忍不住还是买了,因为那陶器的造型是一个赤身罗汉骑在一只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境。
②百货公司里有专门为陶瓷包装的房间,负责包装的是一个讲标准北京话的中年妇人。她从满地满屋的纸箱中找来一个,体积大约是石湾陶器的四倍。接着她熟练地把破报纸和碎纸屑垫在箱底,陶器放中间,四周也都塞满碎纸,最后把几张报纸揉成团状,塞好,满意地说:“好了,没问题了,就是从三楼丢下来也不会破。”
③我的石湾陶器本来只有两尺长、一尺高、半尺宽,现在却成为一个庞大的箱子了。好不容易把它提回旅馆,我立刻觉得烦恼,这样大的箱子要如何提回台北呢?它的体积早就超过手提的规定了,如果空运,破的机率太大,还是不要冒险才好,一个再好的陶瓷,摔破就一文不值了。
④后来,我做了决定,仍然用手提,舍弃纸箱、碎纸和破报纸,找来一个手提袋提着。从旅馆到飞机场一路无事,但是刚上飞机没走几步,一个踉跄,手提袋撞到身旁的椅子,只听到清脆的一声,我的心震了一下,完了!我惊魂甫定地坐在自己的机位上,把陶器拿出来检视,果然犀牛的右前脚断裂,头上的角则完全断了。
⑤我非常后悔,后悔没有听包装妇人的话,更后悔把纸箱丢弃。这时我心里浮起一个声音说:“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相同珍贵的。”确实,我们不能只想保有珍贵的陶器而忽视那些看来无用,却能保护陶器的东西。
⑥生命的历程也是如此,在珍贵的事物周围总是有很多看似没有意义、随手可以舍弃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它们,我们的成长就不完整,就无法把珍贵的东西从少年带到中年,进而成为有智慧的人。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生的负面因素,没有负面因素,我们就得不到教训、启发、锻炼,乃至成长。
⑦对于一朵美丽的花而言,它脚下卑贱的泥土是同样珍贵的;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而言,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同样有意义的;对于一场精彩的电影而言,它周围的黑暗与它是同等价值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事情。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节有何作用。
文章作者因日常生活小事而触发人生感悟,这是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第⑥节,概括作者的两点感悟。
(1)从语言表达上看,文章最后一节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2)请仿照最后一节的句式,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再续写两句话。

阅读《嫦娥三号》,完成后面小题。
嫦娥三号
①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联合开展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月球车的巡视探测。探测器发射质量约3.7吨,着陆器质量约1.2吨,月球车质量约120千克,可载重20千克。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使用X波段测控,新建成的35米和64米大直径天线和原有的VLBI结合进行轨控定位。
②嫦娥三号的月球车由航天五院研制,为三轴六轮结构,设计月面寿命大概为3个月,从2002年开始,上海航空航太系统工程研究所已经在一个复制月球表面的专门实验室中做实验,这辆1.5 米高、120千克的漫游车包括20千克酬载,并已在2010年5月完成程式指令集,它将携带望远镜进行短距运行和天文观测,为建立实际天文台做准备。月球车将在着陆点附近3平方公里巡游,行走路线不超过10公里,月球车还将使用机械臂采集月壤样本现场分析。
③这艘月球车有基本的自动导航设施,装有防止它与其它的物体相撞的传感器。能源将由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提供,所以月球车在月球的夜晚也可以工作。月球车底下装有测月雷达,将切开月球下面100米深度的地方,边走边探测。
④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将在15公里高度开启发动机反推减速;2公里以上高度实现姿态控制和高度判断,转入变推力主发动机指向正下方的姿态;2公里以下进入缓慢的下降状态,100米左右着陆器悬停,降落相机进行月面识别,着陆器自动判断合适的着陆点,下降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时进行自由下落着陆。
⑤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都是28天,月夜长达14天,为了保证着陆器的能源供应,嫦娥三号使用了RTG同位素电池,这将是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文章第②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大概”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下面的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将使用X波段测控,并进行轨控定位。
B.嫦娥三号使用的RTG同位素电池是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的电池。
C.嫦娥三号月球车不仅白天能工作,晚上也能工作,这项技术超越了美国和俄罗斯。
D.嫦娥三号月球车在进入月面前由上海航空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在复制月球表面的专门实验室做过实验。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1日晚在中南海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会晤,新一轮“习奥会”将是中美两国元首继今年3月在海牙会晤后的又一次碰面,两国元首将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进一步“对表”。
去年6月,习近平与奥巴马举行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此后,两国元首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密切沟通,推动中美关系取得重要积极进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说:“此次会晤,两国元首将聚焦在新型大国关系的坚持和发展上,并对这种关系进行再确认。”“中美关系将怎样发展,相信两国元首届时都会有表态。”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表示,有人认为中美跳不出“上升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冲突”的套子,但这些人必须看到中国的发展不是要跟人家争霸,不是挑战和压倒别人,而是要发展和超越自己,这点因素决定了中美关系与历史上大国关系之间的“根本性不同”。崔天凯透露,此次会晤将为今后持续扎实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做出展望、重申承诺、提出目标。
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中美合作愈显重要。中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奥巴马访华,中美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战略互信,减少战略疑虑,增进战略合作,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深入发展。
(1)解释文中“习奥会”的含义。
(2)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3)结合文段内容,解释“对表”的含义。

杏荫井台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 ”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⑧“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⑨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⑩“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并思考: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文章第③段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 ”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三处。
文章第⑧⑨⑩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