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与工业生产关系很密切 |
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无关 |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 |
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
下图中R1、R2和R3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等级的城市,且R1<R2<R3,据图回答7-8题。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
A.R1--小学 R2--中学 R3--大学 |
B.R1--小学 R2--大学 R3--中学 |
C.R1--中学 R2--大学 R3--中学 |
D.R1--大学 R2--小学 R3--中学 |
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R1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 |
B.R1比R2提供的职能种类较多 |
C.R3的城市级别最高 |
D.R3的服务范围小于R2 |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5—6题:下列属于图中b阶段反映的城市化现象的是:
A.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C.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
D.处于城市化高级阶段 |
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某一阶段。下列关于国家与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英国—b阶段 | B.中国—b阶段 |
C.朝鲜—c阶段 | D.印度—a阶段 |
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读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完成1—3题。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稳定上升 | B.波动上升 | C.稳定下降 | D.没有变化 |
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
促使我国这种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
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 |
C.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
D.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好 |
图中的大圆表示晨昏圈,P点是某纬线圈与晨昏圈的切点,Q的地理位置为(0,90
W)。读图,回答23—25题。
若P地的纬度为70°N,Q地地方时为12时,则Q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
A.70° | B.66°34′ | C.90° | D.0° |
若P地的地方时为12时,则此时世界进入新的一天的范围大约是
A.1/2 | B.1/3 | C.1/4 | D.3/4 |
若P地的纬度不等于90°N,且Q地地方时为12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Q两地地方时相等 |
B.PQ两地此时日影朝向一致 |
C.PQ两地在一年中的某一天能同时日出 |
D.PQ两地在一年中的某一天能同时日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