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蝈蝈与蛐蛐》,完成后面题目。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章啊!他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他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这首诗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 的描写,表达了诗人
。诗中分别描写了两个时令富有特征的景物,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景说说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诗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 |
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 |
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
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 |
阅读下面的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中的“沉舟”“病树”比喻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诗歌。 |
B.首联写作者被贬地方之荒凉。 |
C.颔联写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 |
D.尾联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决心。 |
阅读下面古诗。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草合:草已长满。③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④别却:离开。本诗中寄托诗人殉国之志的一个意象是( )(2分)
A.孤云 | B.芦花 | C.燕子 | D.啼鹃 |
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皇宫长满野草,夕阳渐渐西下,暗示了南宋王朝大势已去,也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氛围。 |
B.山河依旧,可是城郭里的人民已非大宋子民,颔联暗含了诗人对人们不奋起抗元的不满和悲愤之情。 |
C.颈联采用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背负着国仇家恨的诗人头发花白、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 |
D.全诗抒发了诗人深沉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沉挚悲壮。 |
阅读下面古诗词。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③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北京),途经金陵(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 有离宫。③元:同"原"。下列对诗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国破家亡的不幸者形象。 | B.留恋战败前美好生活的凄惨者形象。 |
C.空怀复国壮志者形象。 | D.虽处境悲凉,却坚贞不屈的爱国者形象。 |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惆怅。 |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无处栖身。 |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词人笔下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