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伤心成什么样呢。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20万?他的身体一激灵。【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商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妻子声泪俱下:“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穷,也不该自贬身价。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
⑨有价金钱,无价爱。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
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
矿难逃生,为骗抚恤金出走→                   →                       →得知真相,心中后悔莫及
选文③段【】内的句子描写了男人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男人当时的心情。
选文④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选文⑥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请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只要你活着      B.“幸福”的抚恤金
选择       项  理由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1)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组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2)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3)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4)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5)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说明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说明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6)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传感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7)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内存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黑匣子能排除磁场干扰,能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承受海平面以下6069米的海水压力,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依旧安然无恙。所以,一般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还是能完好无损,成为最关键的“证人”。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资料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请根据第(1)—(4)段内容,概括说出什么是黑匣子。
为方便飞机失事后查找黑匣子,人们在设计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文章第(5)段讲述戴维·沃伦博士的故事,有何作用?
分析“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一句中“任何”的作用。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舱声录音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记录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其他各种声音,它能帮助人们对事故原因做出正确的分析。
B.飞行记录仪发明出来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5年之后在英国和美国开始投产。
C.第(7)段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黑匣子的坚固。
D.马航MH370事件之后,各国都升级了搜集航空资料的手段。

议论文阅读
临事而惧
草予
(1)人不该是无畏的。
(2)少年,怕蛇、怕黑、怕疼,像是天生一副小胆,自然而然。
(3)浮世半生,以为已经修得坐怀不乱,恰逢上老下幼,时时悬心。
(4)鹤发迟暮,该是无惧无畏了吧,偏偏,这样的年数已经不起阔别,怕说再见。见一面,少一面。杨绛回忆钱钟书说,那个时候的他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上一面。并非不甘此生,只是不忍留她一人孤零零在世。
(5)临事而惧,不是内心不够强大,而是心中珍重。
(6)春日,风一暖,花就开了。红破白露、半开素面、嫣红姹紫……是梅花、杏花、百花……饱饱地看,看个够,不可辜负。有人酣畅,有人恐慌:花开得早了,春就要去得快。
(7)临事而惧,不是不愿面对,而是惧怕时间太快,不经用。
(8)别离苦,所以离人会怕;思念催人老,所以不得相逢的人会怕;身在异乡,十日九风雨,酒醉也无人问,所以游子会怕;无限风光在险峰,所以攀登的人会怕……人因为怕,开始学习惜取。
(9)临事而惧,不是不够底气,而是把事当回事,确认自己是否有足够力量担当。
(10)惧,是一种态度,诚惶诚恐,谨言慎行。胆气丰满,却又如履薄冰。把着小心,时时在意,步步留心,不草率,不出错,不过失,四平八稳,从从容容。越博识,越谦逊。知道的越多,越清醒自己的匮乏。无知者无畏,书读得多、人见得全的人,总“小胆”,谦谦君子如是。
(11)常常很长时间,不敢写字,觉得无能为力,好些诗人、作家,似极了绝峰,辨识度那么高,是如何努力也达不了的远方。只有低头,才能确认自己存在。可是,并不想就此作罢,总要写出来,憋着也不是个事,写了就对了,那是一件需要做的事,无从回避。于是,一边惶恐敬畏,一边执意无畏,试着走出自己的路,且不会想到放弃。
(12)临事而惧,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认定,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自然而然地成全。
(13)持久卑以自牧的人,往往安之若素,凹凸不惊。抬头欢喜,低头自在,悠然自处。事来了,气定神闲,泰然自若。
(14)不论是狂妄的心,还是自卑的心,不管不顾,照样会欣欣向荣,像天底下的作物。任由它们自生自长,是天底下最冒险的事,十分可怕。
(15)不慕人,不卑己,尊人有分,敬人有度。与人相见,大气而华丽;与人相谈,如沐春风,恰如其分的样子。不敢自大,更不会自卑,带一点惧。
(16)只该是这样轻轻地惧!
(17 )怕,重了,就 成了怯!可以惧,但不能怯!怯生生的,像是中气不足,缺少安全感!
(18)看事重,做事慎,就是临事而惧,做人应当临事而惧。
(19)一点点怕意就够了,惧,刚刚好!(有改动)
(注:卑以自牧——语出《易﹒谦》,指以谦卑自守。)
对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应当无所畏惧。
B.做人应当临事而惧。
C.做人应当有所担当。
D.人,怕不能重,怯不能多。

文章从哪几方面指出了“临事而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文章15-19段强调了惧的程度,这样写有何作用?
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读了本文,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记叙文阅读
鉴 赏 家
汪曾祺
(1)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2)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3)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4)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5)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6)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7)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8)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9)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隔窗看见季陶民,就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10)“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11)“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12)季陶民最佩服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里复堂功力最深。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使季陶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季陶民问他是多少钱买的,叶三说没花钱,用四张仿旧画换的。他到三垛贩果子,看见一家的柜橱的玻璃里镶了四幅画,——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
(13)季陶民最讨厌别人卖弄学识,评书论画,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14)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15)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16)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17)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18)“唔!你怎么知道?”
(19)“花是乱的。”
(20)“对极了!”
(21)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22)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23)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24)“不对?”
(25)“‘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26)“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27)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28)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29)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30)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一问,是日本人,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
(31)这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32)“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33)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34)叶三说:“不卖。”
(35)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36)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有改动)
季陶民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叶三真懂行。
汪曾祺的语言初看寻常,细品却一枝一叶,活灵活现,请你品析下面两个句子的妙处。
(1)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
(2)“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季陶民最讨厌别人卖弄学识,评书论画,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作者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这样选材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上有哪些妙处?
关于结尾叶三把画带进棺材,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是败笔,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前文内容说说理由。

阅读《陶器与纸屑》,完成后面小题。
陶器与纸屑
①在香港的中国百货公司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我从前旅行时总是反对购买那些沉重易碎的物品,这一次忍不住还是买了,因为那陶器的造型是一个赤身罗汉骑在一只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境。
②百货公司里有专门为陶瓷包装的房间,负责包装的是一个讲标准北京话的中年妇人。她从满地满屋的纸箱中找来一个,体积大约是石湾陶器的四倍。接着她熟练地把破报纸和碎纸屑垫在箱底,陶器放中间,四周也都塞满碎纸,最后把几张报纸揉成团状,塞好,满意地说:“好了,没问题了,就是从三楼丢下来也不会破。”
③我的石湾陶器本来只有两尺长、一尺高、半尺宽,现在却成为一个庞大的箱子了。好不容易把它提回旅馆,我立刻觉得烦恼,这样大的箱子要如何提回台北呢?它的体积早就超过手提的规定了,如果空运,破的机率太大,还是不要冒险才好,一个再好的陶瓷,摔破就一文不值了。
④后来,我做了决定,仍然用手提,舍弃纸箱、碎纸和破报纸,找来一个手提袋提着。从旅馆到飞机场一路无事,但是刚上飞机没走几步,一个踉跄,手提袋撞到身旁的椅子,只听到清脆的一声,我的心震了一下,完了!我惊魂甫定地坐在自己的机位上,把陶器拿出来检视,果然犀牛的右前脚断裂,头上的角则完全断了。
⑤我非常后悔,后悔没有听包装妇人的话,更后悔把纸箱丢弃。这时我心里浮起一个声音说:“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相同珍贵的。”确实,我们不能只想保有珍贵的陶器而忽视那些看来无用,却能保护陶器的东西。
⑥生命的历程也是如此,在珍贵的事物周围总是有很多看似没有意义、随手可以舍弃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它们,我们的成长就不完整,就无法把珍贵的东西从少年带到中年,进而成为有智慧的人。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生的负面因素,没有负面因素,我们就得不到教训、启发、锻炼,乃至成长。
⑦对于一朵美丽的花而言,它脚下卑贱的泥土是同样珍贵的;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而言,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同样有意义的;对于一场精彩的电影而言,它周围的黑暗与它是同等价值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事情。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节有何作用。
文章作者因日常生活小事而触发人生感悟,这是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第⑥节,概括作者的两点感悟。
(1)从语言表达上看,文章最后一节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2)请仿照最后一节的句式,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再续写两句话。

阅读《嫦娥三号》,完成后面小题。
嫦娥三号
①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联合开展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月球车的巡视探测。探测器发射质量约3.7吨,着陆器质量约1.2吨,月球车质量约120千克,可载重20千克。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使用X波段测控,新建成的35米和64米大直径天线和原有的VLBI结合进行轨控定位。
②嫦娥三号的月球车由航天五院研制,为三轴六轮结构,设计月面寿命大概为3个月,从2002年开始,上海航空航太系统工程研究所已经在一个复制月球表面的专门实验室中做实验,这辆1.5 米高、120千克的漫游车包括20千克酬载,并已在2010年5月完成程式指令集,它将携带望远镜进行短距运行和天文观测,为建立实际天文台做准备。月球车将在着陆点附近3平方公里巡游,行走路线不超过10公里,月球车还将使用机械臂采集月壤样本现场分析。
③这艘月球车有基本的自动导航设施,装有防止它与其它的物体相撞的传感器。能源将由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提供,所以月球车在月球的夜晚也可以工作。月球车底下装有测月雷达,将切开月球下面100米深度的地方,边走边探测。
④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将在15公里高度开启发动机反推减速;2公里以上高度实现姿态控制和高度判断,转入变推力主发动机指向正下方的姿态;2公里以下进入缓慢的下降状态,100米左右着陆器悬停,降落相机进行月面识别,着陆器自动判断合适的着陆点,下降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时进行自由下落着陆。
⑤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都是28天,月夜长达14天,为了保证着陆器的能源供应,嫦娥三号使用了RTG同位素电池,这将是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文章第②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大概”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下面的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将使用X波段测控,并进行轨控定位。
B.嫦娥三号使用的RTG同位素电池是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的电池。
C.嫦娥三号月球车不仅白天能工作,晚上也能工作,这项技术超越了美国和俄罗斯。
D.嫦娥三号月球车在进入月面前由上海航空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在复制月球表面的专门实验室做过实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