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五: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六:“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请简要评价此思想。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在商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1)请简要叙述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如何?
(2)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材料二: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⑴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哪三种资本形态?哪一种产生得最早?
⑵根据材料指出哪一种资本发展最快?这种资本在当时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⑶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状况分别是?简要分析原因。
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五: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出现在何时?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四五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这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
(4)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消极影响?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 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