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组织一次主题为“感受长征”的文艺汇演,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能反映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巧渡金沙江 | B.强渡大渡河 | C.吴起镇会师 | D.召开遵义会议 |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以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 河、直接策应华东解放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取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这一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是
A.转战陕北,粉碎重点进攻 |
B.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
C.攻占锦州,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 |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
1935年2月,毛泽东写下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在这首诗中毛泽东感叹道:“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这首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B.离开瑞金开始长征 |
C.遵义会议后红军开始改变被动局面 |
D.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
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所宣传的这一事件的核心思想是
A.民族、民权、民生 | B.变法图强 |
C.民主、科学 | D.师夷长技以制夷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政府曾在抵御外辱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如果从洋务运动创办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不包括
A.突破了“中学(中国的制度)为体,西学(西方的器物)为用”的思想 |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开辟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