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 湖
①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与盐一直为官方专卖有关。去了柴达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你会惊讶地看到:盐是一种风景,是可以用辽阔来形容的一种景观。你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盐湖,看到了湖底洁白的凝乳一样的盐晶体,看到了湖边一簇簇盛开的盐花,更看到了一座座银色丘陵一样的盐山。
②中国是个多盐湖的国家,我国共有盐湖1500多个,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这些盐湖大多发育在大小不同的山间盆地内,如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封闭而低洼的地形使流域内的河流自主向湖泊汇集,而湖水又难以外泄,盐分就通过河流不断地向湖泊输送。从气候条件上看,这些盐湖大多受干旱半干旱气候控制,湖泊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湖水的含盐量增加,湖水中的盐类达到了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甚至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盐类的沉积矿床。
③茶卡盐湖,是世界最大的食盐基地,它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最东段,青海省乌兰县境内。史载西汉时期这里就有人采盐食用。而2010年的最新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茶卡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这就将人们对茶卡盐湖可能的开发利用又大大提前了。
④茶卡盐湖以生产食盐为主,成品盐的氯化钠含量在97%以上。这里的石盐矿层平均厚度为4.9米,最厚处可达15米,已探明的盐储量在4.4亿吨以上,可供全国人民食用70多年。在茶卡盐湖,只要揭开湖面上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厚的一层混有泥沙的卤盖,下边就是厚达几米至十几米的盐层,将盐矿采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就成为原盐了。盐湖,以生产食盐为主,但盐湖能为人类提供的矿物还有石膏、芒硝、镁盐、碱类,甚至有些“特种盐湖”还能出产锂、钾、铯、铷、锶、溴等稀有的工业原料,如察尔汗盐湖、扎布耶盐湖等。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是一个以液体钾盐为主,固、液态矿并存,并伴生硼、锂、镁、溴等元素的综合型大型钾盐矿床,氯化钾的总储量达到5.4亿吨。
⑤对中国这样一个多盐湖的国家来说,目前已开发的盐湖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盐湖分布广、数量多,盐湖的矿产、生物、环境等资源可开发的潜力极大。盐湖资源开发成本低,建设周期较短,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综合性开发,科学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盐湖产业链,对西部的发展建设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对文章的说明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我国盐湖的分布情况、茶卡盐湖的位置及盐湖的利用前景。 |
B.介绍我国盐湖的分布情况、茶卡盐湖的开发利用、盐湖的开发。 |
C.介绍我国盐湖的概况(面积和形成原因)、茶卡盐湖的开发利用、盐湖的利用前景。 |
D.介绍我国盐湖的概况(面积和形成原因)、茶卡盐湖的位置及盐湖的开发。 |
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举例子 | B.举例子分类别 | C.列数字作比较 | D.列数字作诠释 |
阅读第②段概括“盐湖”形成需要的条件,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形封闭而低洼。 | B.有向湖泊汇集的河流而湖水难以外泄。 |
C.受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控制,湖泊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 | D.地形是山间盆地。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到现在为止,盐都是一种稀缺的物质,一直是官方专卖。 |
B.我国是个多盐湖的国家,盐湖都是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山间盆地内。 |
C.茶卡盐湖除生产食盐外,还能出产锂、钾、铯、铷、锶、溴等稀有的工业原料。 |
D.盐湖资源可开发潜力极大,目前已开发的盐湖只有一小部分。开发盐湖资源,对西部的发展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立春之美,没有桃花肉红、萱草绿肥的艳俗,完全是一种( )的静静等待着的含蓄美。残雪虽然还未消尽,但是早梅已经在山坳中疏影横斜,占尽了风情; 。水仙花尽情享受着即将被替换的阳光,枝条摇曳,金盏簇拥。本是素馨之花,竟也会被激发出、拥挤成甜俗的浓香。这令人想到,梅也好,水仙也好,其实本质都是免不了争春的。真正唯一不争的是春兰,虽然她依然故我,仍然静静地只甘居墙角架上一隅。与梅或水仙比,它绝不怒放,漫长地( )良久,才偷开半朵,只为自由之赏。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清淡 淡雅 哺育 孕育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运用“虽然……但是……”的句式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放生池
张丽钧
①我四岁那年,母亲和舅舅带我去游北京卧佛寺。在放生池前,我说什么也不走了,非要让母亲逮几条金鱼给我。母亲好劝歹劝,我死活不听,于是母亲赌气拉着舅舅就走。他们走很远了,我也没有追上去,独自趴在放生池的石栏上,眼巴巴瞅着池中的金鱼……
②那天在单位的传达室前看到了一箱螺蛳,便问门卫师傅:“是食堂买的吗?”师傅答:“不是,是音乐王老师的,要去放生。”我一下愣住了。俯身端详那小指甲盖般的螺蛳﹣﹣少说,这箱里也有上万条生命吧?一想到它们的下一站不是锅中而是河中,不能不替它们欢喜。
③也曾在南湖亲瞻放生盛举。一大群善男信女,抬着一箱箱鱼虾龟螺,呼啦啦倒进水中。一时间,祝祷的,拍照的,叫好的,湖畔热闹得赛过party.
但是,就在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人正在张网捕鱼。看得出,那边捕的,正是这边刚刚放的。我多嘴,悄声跟一个放生者说:“喂,看到那边了吗?”她说:“看到了。我放我的,他捞他的。”语气平静得让人震惊。
④朋友曾回忆过这样一件事。外婆的一条红鲤鱼蹦到水沟里了,外婆急得大呼小叫,孩子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水中追捕那条鱼。鱼终于被捉到手了,孩子们浑身上下弄了个泥泥水水。大家都巴望着外婆把这条红鲤鱼烹给他们吃,想不到外婆却说:“这鱼不能吃,这是明天放生用的。”孩子们一听,气疯了﹣﹣你咋不平说啊!早知道是放生用的,不捉它不就是了!可外婆却说:“那不行,现在放,就没人看到了。”孩子问:“放生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啊?”外婆坦然应日:“是呢。”
⑤“放生秀”,这是多少人迷恋的一档节目啊!⑥看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中有一幅《生的扶持》.画面上有三只螃蟹,两只在下,一只在上,上面那只螃蟹丢掉了五六个爪子,是只“残蟹”。只见“残蟹”悠然骑坐在两只“健蟹”身上,三蟹奋然前行。更让人欢喜的是丰先生的题款:一蟹失足,二蟹扶持。物知慈悲,人何不如!我们在爱“异类”的同时,怎么可以忘了更为紧切的“爱同类”呢?只要我们愿意,放生、护生的功德是随时可做的,不一定非要到池边去放生一条鱼,不一定非要到人前去放生一箱螺。功德的加分与减分,不可能是一件眼眸即可测定的事。
⑦放生池,如你能言,你会不会这样祝福芸芸众生:放手去爱,生的扶持……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6年第5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放生池”记叙了哪几件事?请分条概述。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从两句中任选一句任选一句作答)
①一时间,祝祷的,拍照的,叫好的,湖畔热闹得赛过party。
②鱼终于被捉到手了,孩子们浑身上下弄了个泥泥水水。
选择第 句。赏析:
(3)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介绍丰子恺先生《生的扶持》这幅画。
(4)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内容两方面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庭教育要从“温良”做起
佚名
①当前,很多家庭把孩子升入重点学校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这种短视的家庭教育,直接造成家庭矛盾,导致一些孩子烦闷厌学,乃至悲观厌世。
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想,“温良”教育不失为一剂良方。
③“温,谓颜色和也。”家长培养孩子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温和,如文火煲汤,火太猛则水干涸,火不足则汤失味。“温”的反面是“躁”。当下社会,浮躁而喧嚣,为官强调立竿见影的政绩,经商追求一夜暴富的快感,网红则一裸成名,孩子要一考成才。
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最急不得的是教育,家庭教育最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反季节蔬菜不安全,催生的食物有危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在最重要的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为何不能施之以阳光雨露,静待花儿绽放?
⑤“良”,是善良、美好,是存在于内心用来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良”是道德品质的核心。
⑥落马官员中,不少“老虎”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周永康大儿子凭官倒牟利,郭伯雄曾叹气说自己儿子郭正纲以后是个大麻烦,令计划更是滥用职权包庇制造车祸的儿子。如果家庭教育缺失了“良”,必将自食其果。
⑦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进一所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种东西怎么有资格成为人生的目标?我的期望比这高得多,就是愿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⑧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温和、善良的人,父母必须身先躬行,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温良”的种子。
⑨教孩子学会“温良”,将会避免家庭悲剧的发生,是和美家庭的开始,也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请简要写出全文的论述思路。
(2)结合语境,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在最重要的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为何不能施之以阳光雨露,静待花儿绽放”的含意。
(3)中华传统美德,除了“温”“良”之外还有许多。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哪种传统美德对你产生了深刻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世界级人工智能专家维威克〃沃德瓦推断,到2036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淘汰”所有人类工人。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在劳动力队伍中引入人工智能,在未来5年,将使15个主要经济体失去710万个就业岗位。
②那么,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怎样一步步入侵人类职业的?
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从高度操作化的工作开始入侵。根据牛津大学提供的数据,以下职业被取代的概率均为9026以上:收银员、信贷员、农民、导购、快递员等。这些操作类工作通常可以量产和规模化,容易复制,而且不太复杂。它们是人工智能最为青睐的。
④索引类工作虽然比操作类的工作更难替代,但是其中某些领域开始沦陷。例如,医师、裁判、记者、财务人员、翻译等,这些职业多为标准化工作程序,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情感、价值判断和较少出现例外情况的职业。
⑤创新能力是人类智力皇冠上的明珠,从人类的感情上来说,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种能力受到威胁。事实上,机器人可以学习创新,而且速度惊人。同时,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模仿人类。因此,从理论上说,人类可以做到的,人类的终极产品也可以做到,这就是说,创新类工作最后也会被 (甲),只是时间稍晚。
⑥面对如此优秀的机器人,人类开始采取一种心理策略:认同,即把他们当作我们的一员, (乙)是我们自己。不过,虽然认同可以使我们心理上获得平衡,但是竞争仍然会撕下温情的面纱,我们无法回避职业和生存上遇到的困境。人成为不可替代的人自己,也许才是正确的方向。
(1)根据文意填空。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入侵人类职业的顺序是:操作类工作﹣﹣ ﹣﹣
(2)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两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侵蚀 甚至 B.侵蚀 或者 C.挑战 或者 D.挑战 甚至
(3)请依据文本,说说我们应怎样面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步步入侵。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4)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