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份晚清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A.威廉一世 | B.威廉二世 | C.俾斯麦 | D.兴登堡 |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 “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
C.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 D.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
《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
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 |
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 |
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
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 B.抑商、禁海 |
C.重农抑商 | D.保护生态资源 |
清代,除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
C.官窑生产完全被民窑生产取代 |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