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室温时,0.1mo1/L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已知pH=-lgc(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溶液的pH="4" |
B.升高温度,溶液的pH增大 |
C.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10-7 |
D.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 |
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
A.制硫酸和氢氧化钠:可用如图所示装置 |
B.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依次加入的物质是H2O、Ba(OH)2、Na2CO3、HCl |
C.检验Fe(NO3)2试样是否变质:取少量试样加水溶解,用稀硫酸酸化,滴加KSCN溶液 |
D.乙醛的氧化: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 mL,加热至沸腾 |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除去Fe粉中混有的I2:加热使I2升华 |
B.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MgCl2:加入KOH溶液后过滤,滤液蒸发结晶 |
C.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蒸发结晶 |
D.除去氢氧化镁中混有的氢氧化钙:加入水中搅拌成浆状后,加入足量氯化镁溶液,加适量水过滤洗涤 |
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
A.向KMnO4溶液中滴加盐酸,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增强。说明盐酸具有氧化性 |
B.向澄清的AlCl3稀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振荡,溶液仍为澄清。说明该两种溶液混合是物理变化 |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Cu粉,振荡、静置,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说明Fe3+具有氧化性 |
D.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CaCO3能溶于水 |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
A |
向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 |
制备Fe(OH)3胶体 |
B |
向AgCl和水的混合物中滴加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
验证溶解度AgI小于AgCl |
C |
淀粉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加热后,加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 |
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 |
D |
将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
检验气体中有乙烯 |
下表中的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
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
A |
向纯碱中滴加足量浓盐酸,将所得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
酸性:盐酸>碳酸>苯酚 |
B |
取某溶液少量,加入经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SO42— |
C |
取少量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后加稀H2SO4酸化,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
该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
D |
取皂化反应后的混合液滴入盛水的烧杯中,在液体表面出现油滴 |
皂化反应不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