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同里顾氏梅林记朱鹤龄①
同里环湖泊之秀,多故家士族。元末倪元镇、杨廉夫辈尝游憩其地,遗迹至今存焉。东偏有园林一区,故顾氏之居也。老梅铁干几 二百株,中有高丘矗上,可十余丈。登其巅,则庞山、九里诸湖皆在指顾,风帆、沙鸟灭没烟波,邨坞、竹树历历可数。当花发时,高高下下,弥望积雪,清香闻数里外。
居其侧者,章子两生、顾子仲容。余昔寓同里,与二子为文酒会,晨夕过从。每至春日暄妍,香风馥郁,必提壶造 其地,痛饮狂歌,不烛跋不止,翩翩致足乐也。不十余年,仲容举进士,宦游去。余复徙居邑城,键户不出。萍踪离合,感慨系之,盖不过梅林者三十余年矣。
今春避兵,栖泊兹土,因与两生至其处,则园林已数易主矣。东阡西陌皆非旧径,惟老梅尚存百余株,亭亭发秀,冷艳迎人。鼻观嫣香,沁入肺腑,慨然与两生追数旧游,怳如噩梦。自变故②以来风俗之古今墟井之盛衰友朋之生死聚散其尚有可问者乎?当日与里中数子对案操觚③、飞扬跋扈之气不可遏抑,而今于何有?素发历齿,已亦自憎其老丑,而况后生乎?计自兹以往,或十年,或二三十年,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而否与子安得西山之药,驻颜续算?然则人寿之不如草木者多矣,而犹不深省于石火电光之说,岂非庄生之所大哀乎?
请与老梅约:嗣后每岁花发时,吾两人必携豚蹄,载醇酎,狂歌痛饮,追复旧欢;送皓魄于夕阳,依清棻而发咏;以嬉暮齿,以遣流光。梅花有灵,当必一笑而许我也。
【注释】①朱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人。前明诸生。与顾炎武同为惊隐诗社成员。②变故:这里指朝代更迭,明朝灭亡的事件。③操觚:指作文。觚,古代写字用的木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梅铁干几 二百株几:几乎,大约。 |
B.必提壶造 其地造:到,拜访。 |
C.今春避兵,栖泊兹土兹:此,这里。 |
D.梅花有灵,当必一笑而许我也许:允许,容许。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抒发作者沉痛的故国旧物之思的一组是
①东偏有园林一区,故顾氏之居也②余昔寓同里,与二子为文酒会,晨夕过从③萍踪离合,感慨系之,盖不过梅林者三十余年矣④慨然与两生追数旧游,怳如噩梦⑤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而否与子安得西山之药,驻颜续算⑥以嬉暮齿,以遣流光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景美丽的同里的东边,顾氏家族的旧居有一片梅园,种有梅花两百多棵,每到花开的时候远望如雪,香气四溢。 |
B.作者当年在同里顾氏梅林寄寓时,曾同住在其旁的章、顾二人经常饮酒谈文,过从甚密;这次又和他们一起同老梅树约定每春必来。 |
C.坐落于同里的顾氏梅林,历经战乱之后,早已数易其主。作者写作此文时只剩下几百株老梅树,见此梅花,作者不免顿生怀旧之情。 |
D.本文以写同里顾氏梅林之景为引子,淋漓地抒写了作者历经兵火离乱、陵谷变迁之后的沉痛的故国旧物之思,感情无限悲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登其巅,则庞山、九里诸湖皆在指顾,风帆、沙鸟灭没烟波,邨坞、竹树历历可数。
(2) 计自兹以往,或十年,或二三十年,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而否与子安得西山之药,驻颜续算?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瓦官寺①记(清)王士祯
金陵城西南隅最幽僻处,古瓦官寺在焉。邓太史元昭招予结夏②万竹园。园与寺邻,喜胜地落吾手也。时方懊③甚,忽云叶四垂,雨如屈注,淮水暴涨三四尺。高柳青溪,御风以往,至风游寺,即上瓦官也。按葛寅亮记云寺一更于升元再废于崇胜④戒坛洪武初荡然无存其地半入骁骑仓半入徐魏公族园。万历十九年,魏公慨然布金,遂复瓦官升元之旧。
殿左空圃有土阜,高丈许,上多梧桐林,即古凤凰台址。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太白诗所谓“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故迹沧桑,不可复考。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稍西南为下瓦官寺,藤梢橘刺,数折始得寺门,清迥视上瓦官不啻过之。寺有唐幡,相传天后锦裙所制。锦作浅绀色,云龙隐起,四角缀十二铃。陆龟蒙《古锦记》云,瓦官寺有陈后主羊车一轮,武后锦裙一幅。今羊车不可见,而此裙宛然。又志,称师子国玉佛、戴安道佛像、顾长康《维摩图》,为此寺三绝。皆化去。老狐看朱成碧⑤,以此狐媚世尊,勿乃不可乎?顾千载而下,犹与金石同寿,事固有不可解者矣。六朝时,名僧支道林、法汰之流,皆居此。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入万竹园,饮青嶰堂,出华林部奏伎堂侧,琅玕⑥万个,流云欲归,蝉鸟乱鸣,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堂前有池如半规,烟雾荸郁。太史云,池每夕必有气,絪缊轮囷,登阁望之,如匹练然。漏下三十刻,相约以明日访六朝松石,乃别去。
(选自《渔洋文略》卷四)
【注释】①瓦官寺,在今南京市南,一名升元阁,南朝梁时建,为江南名刹。②结夏: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③懊(yù):暖。④崇圣:待考,疑为某年号误刻。⑤老狐看朱成碧:老狐指武则天;看朱成碧:古代以朱为正色,碧属杂色,比喻以假乱真,是非混淆。⑥琅玕(láng gān):美玉名,借称竹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一更于升元更:翻修,更新。 |
B.殿左空圃有土阜,高丈许阜:高地,土台。 |
C.明初广拓都城广:广泛,遍地。 |
D.堂前有池如半规,烟雾荸郁规:圆规,圆形。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抒发作者游瓦官寺所感的一组是
①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②故迹沧桑,不可复考③老狐看朱成碧,以此狐媚世尊,勿乃不可乎④事固有不可解者矣⑤殊恨古人不我见也⑥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官寺建寺历史悠久。早在南唐烈祖李昇升元年间就进行了翻新,后来遭毁坏,其中的戒坛到明代万历年间已经荡然无存。 |
B.古代的瓦官寺在南京最偏僻的地方,距离长江很远,李白曾经有诗句提到过它。但经过沧桑岁月,过去的古迹已经很难考查了。 |
C.作者认为人世间很多事情本来就难于理解。比如瓦官寺所收藏的唐幡,虽然是作者认为如狐媚一般的武则天留下的锦裙,却能保留至今。 |
D.瓦官寺旁边的万竹园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竹林,还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蝉鸟在其中自由鸣叫,傍晚烟气氤氲,十分优美。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2) 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
“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原创】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
孔 子 谓 南 宫 敬 叔 曰 吾 闻 老 聃 博 古 知 今 通 礼 乐 之 原 明 道 德 之 归 则吾 师 也 今 将 往 矣 敬 叔 与 俱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孔子家语·观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与,且降矣与:对付。 |
B.奢不能难难:反驳,质问对方。 |
C.妾请无随坐坐: 坐下。 |
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B.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于是余有叹焉 |
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D.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侣鱼虾而友麋鹿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