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 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利 |
C.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举:全, |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2)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4分)
(3)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共19分)
李材,字孟诚,丰城人。举进士,授刑部主事。自以学未成,乞假归。访唐枢等,与问难。隆庆中还朝。由兵部郎中稍迁广东佥事。会奸人引倭自黄山间道溃而东。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尽杀之。录功,进副使。
万历初,张居正柄国,不悦材,遂引疾去。居正卒,起官山东。寻迁云南洱海参政,备兵金腾。金腾地接缅甸,而孟养、蛮莫两土司介其间, 叛服不常。缅部目曰大曩长、曰散夺者,率数千人据其地。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 遣人招两土司来归,而间讨抗命夷阿坡。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 杀大曩长,逐散夺去。缅帅莽应里益兵至孟养,复击沈其舟,斩其将一人,乃退。亡何,缅人驱象阵大举复仇。材与孟养兵会遮浪,迎击之。贼大败。巡抚刘世曾以大捷闻,诏令覆勘。
材好讲学,遣部卒供生徒役,卒多怨。又徇诸生请,改参将公署为学宫。参将米万春讽门卒梅林等大噪,驰入城,纵囚毁诸生庐。居二日,万春胁材更军中不便十二事,令上疏归罪副使丁惟宁,材隐忍从之。 惟宁责数万春,万春欲杀惟宁,跳而免,材遂复劾惟宁激变。诏材还籍候勘。时十五年十一月也。而材又以云南事被讦,遂获重谴。初,有诏勘征缅功,御史苏酂言斩馘不及千,破城拓地皆无验,材等虚张功伐。帝怒,逮下诏狱。大学士申时行等数为解,给事中唐尧钦等亦 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奏报偶虚,坐以死,假令尽虚无实,掩罪为功,何以罪之?设不幸失城池,全军不返,又何以罪之?”帝皆不听。
亡何,孟养使入贡,具言缅人侵轶,天朝救援,破敌有状,闻典兵者在狱,众皆流涕。而楚雄士民阎世祥等亦相率诣阙讼冤。帝意乃稍解,命再勘。勘至,材罪不掩功。 大学士王锡爵等再疏为言,帝故迟之,至二十一年四月,始命戍镇海卫。材所至,辄聚徒讲学,学者称见罗先生。(节选《明史》)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兵部侍郎中稍迁广东佥事稍:逐渐 |
B.缅帅莽应里益兵至孟养益:增加 |
C.又徇诸生请徇:顺从 |
D.闻典兵者在狱典:关押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李材文才武略的一组是
① 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② 材与孟养兵会遮浪③ 改参将公署为学宫
④ 令上疏归罪副使丁惟宁,材隐忍从之⑤ 天朝救援,破敌有状
⑥ 材所至,辄聚徒讲学,学者称见罗先生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材一心向学,尽管考取了进士,当上了官,但他仍然十分虚心,不满足于现有的学问,于是请假回乡,拜师求学,质疑问难。 |
B.李材功勋卓著,任广东佥事期间曾全歼倭寇,做洱海参政时又多次联合当地的土司,打败缅甸的军队,甚至击破缅军复仇的象阵。 |
C.李材仕途坎坷:万历初,因得罪张居正而被罢官;十五年因弹劾丁维宁而被迫回乡候审;后又因云南之事而遭重贬直至下狱。 |
D.李材的遭遇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大学时申时行多次为他说情,给事中唐尧钦等也仗义执言,而云南吏民更是为他流泪,替他喊冤。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尽杀之。
(2)奏报偶虚,坐以死,假令尽虚无实,掩罪为功,何以罪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擢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先,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粟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审言以文章显迨:等到 | B.先鸣数子先:首先 |
C.罪细不宜免大臣细:小 | D.适耒阳:去、往 |
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其忍弃乎其正色邪 | B.则臣之述作之二虫又何知 |
C.武以世旧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 D.为设牛炙白酒难为俗人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有先人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十一代,但杜甫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在秦州时,甚至要负薪拾橡粟自给。 |
B.杜甫上书为房琯求情而触肃宗之怒,因为宰相张镐,皇帝才不再追究。 |
C.杜甫评价自己是“沉郁顿挫,随时敏给”,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但切合实际。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
B.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
C.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 |
B.“伏望”: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级对上级。 |
C.“右散骑常侍”:唐代中书省官职,掌如门下省。 |
D.“坟籍”: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
C.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
翻译下列句子
(1)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控于所溺。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寻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
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食三千户,别食益州千三百户。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
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赠开府仪同三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如晦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者虽多,不足吝吝:可惜. |
B.僚属共才之才:认为有才能 |
C.医候之使道相属属:嘱咐 |
D.及葬,加司空,谥曰成谥:据一生品德行为而评定称号 |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杜如晦深受太宗器重的一项是
①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 ②因表留幕府 ③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 ④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 ⑤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 ⑥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③⑤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如晦年轻时有大志 ,能决断。在参加吏部预选时得到高孝基的称赞,认为他有栋梁之才。 |
B.由于得到房玄龄的举荐,杜如晦深受唐太宗重用。后来担任宰相,出谋划策,制定宪章制度,成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
C.许多同僚对杜如晦的才能十分称赞。但也有人对他深受皇帝的器重有异议,上书说一个人不可兼任几个职位,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受到唐太宗的斥责。 |
D.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非常痛惜。在他死后加官爵,赐谥号,并且亲自撰文表示哀悼。 |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2)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
文言文阅读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已,督安南军饷。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趾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宣德七年,帝改福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福始。隆用福言,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成化初,赠谥忠宣。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节选自《明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奇之 认为奇特 | B.郡县其地 设置郡县 |
C.皆报可 禀报 | D.数召父老宣谕德意 屡次、多次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
B.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
C.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
D.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福经历六朝,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启了留都的文臣参预机务的先河。 |
B.黄福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
C.黄福为官清廉, 不事家产。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
D.黄福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拯救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而对侍欺压百姓的马骐,黄福则多次压制他。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2)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