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铜溶于浓硝酸:Cu + 4H+ + 2NO3-= Cu2+ + 2NO2↑+ 2H2O |
B.氯化铝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Al3++4NH3·H2O= AlO2-+4NH4++2H2O |
C.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 |
D.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H2O= NO+2H++2NO3- |
下列溶液中能够区别SO2和CO2气体的是
①澄清石灰水②KMnO4酸性溶液 ③氯水④品红溶液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全部 |
下列现象或事实不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浓硝酸和氯水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
B.硫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
C.Cl2和S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
D.SO2和Na2SO3溶液都能使溴水褪色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
B.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
C.液态氯化氧、熔融氧化铝、固体硫酸钡都是电解质 |
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有些金属氧化物也能与强碱反应 |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W>Q>Z>X>Y |
B.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与Q的单质可发生置换反应 |
C.元素X与Y可以形成5种以上的化合物 |
D.元素Z、W、Q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和强碱溶液反应 |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1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褪去 |
2min后,试管里出现凝胶 |
酸性:盐酸>硅酸 |
B |
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 |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
熔点:氧化铝>铝 |
C |
常温下,向浓硫酸中投入铁片 |
铁片不溶解 |
常温下,铁不与浓硫酸反应 |
D |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少量氯水 |
先无明显现象,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
溶液中含有Fe2+,没有Fe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