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示意某日昼夜分布状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8--10题。图中N、B间的距离约为
A.5000千米 | B.10000千米 | C.15000千米 | D.20000千米 |
从C地出发,依次过D、E、F地,再回到C地,其走向是
A.先向正东走,再向正西走
B.先向东北走,再向西南走
C.先向东北走,再向东南走
D.先向西南走,再向东南走此时,D地的地方时为
A.12:00 | B.15:00 | C.18:00 | D.21:00 |
11.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
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③竭泽而渔,焚薮而田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10.下列活动可促进人地和谐统一的是()
A.内蒙古草原上搂挖发菜出口创汇 | B.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增加耕地 |
C.黄土高原种植牧草和果树增加收入 | D.怒江上大量修建大坝发展水电 |
3.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
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环境 |
B.环境严重制约了人类活动 |
C.随着生产力发展,环境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 |
D.人类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有关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都是环境问题 |
B.人口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C.人类的自身生产要受环境承载力的限制 |
D.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人们不必担心资源的耗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