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然而,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连。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但文化却寄托在文字上。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却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可通解先民的情思。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纸上文字完全一致,在民族的团结上帮忙不少。历史事实具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
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选自《旧时月色》,有删节)
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读书的意义”。
文中第三段提到纪晓岚戏答乾隆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认为当时“读书种子的稀少”的原因是什么,试分别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C.“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D.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隐秘的,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表情神态等细节察觉到一些端倪,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出老人怎样的心理。
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作者以“铁圈”为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文房用具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具有“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文人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他们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体现了文人的本性喜好,直抒内心情怀。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不少逸闻趣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他写道:“此石不复见,我诗空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在清代文人余怀所著的《砚林》载:“宋徽宗命米元章书大屏风,顾左右取笔砚,徽宗指御案端砚,使就用之。书毕,即捧砚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上御。’徽宗大笑,因以赐,元章拜谢,抱砚而趋,墨汁沾渍袍袖。”因此,米芾被称为“砚痴”、“米颠”。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从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过。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唐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选自《宋代砚台蕴含的人文情怀》,有删改)
下列关于“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文人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B.宋砚端庄典雅,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是宋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
C.米芾的《砚史》对砚石质地、砚台形制等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有重大影响。
D.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能以方寸之砚传神地表达自己的诗意情怀,体现自己的审美取向。
C.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最令人难以忘怀,值得人们去品味和传播。
D.“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题材,米芾得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这两个事例说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有雅俗之分,而有着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的砚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爱砚,正如武士爱剑,美人爱镜。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代文人讲求砚台风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C.宋代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或者参与制砚,或者为砚作铭,留下了很多的砚文、砚诗。
D.宋代砚台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有着很高的价值,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与工艺方面,也体现在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张香桐
张光武
冯德培和张香桐被一致公认为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冯德培先生已逝世有年,张香桐先生却还以94高龄而继续为科学事业工作着。
张香桐出生在河北贫困的农民家庭。14岁时,他的母亲不幸故世。就在那一年,在叔叔们的支持下,他进了桥头镇小学。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了小学。后报考了直隶省立第七中学,考试那两天,他没有钱住县城的客栈,就在街上找了个摆摊的棚棚睡下,靠自己家烙的玉米饼子和街旁小井的井水充饥解渴。考完后,他照旧回村里帮父亲干活,直到发榜那天。偷偷跑去看榜的张香桐见到自己榜上有名自然高兴,但他绝没有指望父亲会继续让自己升学。还是在叔叔们和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劝说下,父亲四下设法凑足了钱,张香桐总算实现愿望,跨进了日夜向往的中学大门。
在省立七中,张香桐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各门功课成绩在班内也自然是名列前茅。他的人缘也特别的好,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天有不测风云,张香桐读中学三年级时,家里遭了火灾,全家赖以存身的几间屋子几乎全部被烧毁,张香桐心里隐隐感到,自己的读书梦已经做到尽头了。他回到学校收拾行李,准备退学。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张香桐才一直坚持到中学毕业。
中学毕业后,张香桐既履行约定,到城防司令家当家庭教师;又报考了学费比较便宜的北京大学预科班,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于是,他一面在正定当老师,一面又在积极自学完大学预科的课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正在中央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工作的张香桐和另一位年轻研究人员自告奋勇,负责将所内的图书仪器运送内地。逃难期间,有几次稍作喘息的时候,他便心无旁骛,有滋有味地做起他的研究工作来。就在那半年的时间里,在一座破庙里,张香桐完成了关于刺猬脑干内细胞核团的组织学观察,绘制了40多幅与之相关的写真图,完成了一篇关于这一观察研究的专著。最重要的是,就在那段时间里,他以整段的时间对神经解剖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对这门历来被人们视作枯燥乏味的学科,进行了集中攻克,从那以后,他已经能够做到,对每个神经结构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了如指掌。
1942年,在贵阳安顺军医学校任教时,张香桐获得了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弗尔顿实验室深造的机会。四年后,张香桐以优异成绩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对大脑皮层研究的贡献日益显著。张香桐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记录大脑皮层单位电位,着手研究树突的功能,被认为是研究大脑皮层树突功能的先驱者。多年以后,这位著名脑科学家又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推崇为“神经生理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始终没有忘记弗尔顿教授对他一以贯之的关爱和教诲。
张香桐得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后,频频给国内亲友写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195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包括张香桐在内的许多中国科学家想要通过美国政府批准回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1955年7月,张香桐得到一个去北欧讲学的机会,一个计划在他的心中开始酝酿:取道北欧,返回祖国。他把这个打算告诉了他素所信赖的弗尔顿教授,弗尔顿十分诚挚地说:"你应该回去,去为你的祖国服务!"他也告诉了房东休斯夫妇。这对善良的美国人一再地挽留与自己相处多年的中国房客:"这儿研究条件好,生活也安定舒服,还是不要回去吧!"他们说的全是实话,但还是留不住张香桐。
回国后不久,张香桐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建立了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实验室,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1962年,在张香桐的带领下,又建起了神经组织培养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已经能够成功培养成活人类大脑皮层单个神经元。
如今张香桐已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科学家,但他仍时时记起当年在中央研究院当助理员时,心理学研究所老所长唐钺先生对他说过的一段话:“你们坚持去做自己选择的研究工作,干它个三五十年,即使你是一个庸才,也会变成专家。”
【相关链接】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张香桐学习认真刻苦,仅用了两年时间便读完了小学,又顺利地考上了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后在亲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又读完了中学。
B 张香桐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想着返回祖国,但由于一直以来美国政府对华的封锁政策,未能如愿,最后张香桐像许多中国科学家一样,辗转回国。
C 弗尔顿教授对张香桐给予了极大帮助,一方面在美国期间对张香桐给予关爱和教诲,另一方面推荐他使他成为“神经生理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
D 张香桐被公认为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实验室。
E 张香桐已名满天下,但他仍时时记起唐钺先生对他说过的话,这句话其实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因为坚持研究,才从庸才成为专家。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阐述张香桐在科学研究与国家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
张香桐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张香简之所以成为“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与其艰苦的求学经历分不开的。请简述张香桐的求学经历,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即兴表演
(英)韦兰·史密斯
这一切全是那穿毛皮大衣女人的过错!要不是她,那件事永远也不会发生。
那天晚上,我和乔治娅在餐馆吃宵夜。那位穿毛皮大衣的女人每隔一会儿就要掏出手机与她的朋友大声地聊着天。
我一向认为餐馆不应该是人们打手机的场所。不过,刚开始我还只是心存一丝不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竟然聊得没完没了,全然不顾别人的存在。
当我们原本较为幽雅的气氛第七次被她的电话打扰时,我开始烦躁不安了。 “她自以为多么了不得!”我怒气冲冲地对乔治娅说道,“她真的以为我们连手机都没见过吗?”
乔治娅只是甜甜地向我微笑着。她依然还是那么平静,似乎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当她的手机第八次响起时,我再也坐不住了。后面发生的事连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我从夹克衫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手机,打开翻盖便道,“喂!谁呀?”我认为自己的语气里充满着自信,俨然是一位做生意的大商人。
“噢,嗨,约翰。谢谢你打来电话。有什么事吗?”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乔治娅用眼睛盯着我。
“那份合同你已经听说了吧?确实是个不错的消息。”我对着电话吹嘘起来。“我还以为这桩生意就那么不了了之了!看来,我们得着手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了。”
乔治娅仍在莫名其妙地瞪着我。她听得到受话筒传来的拨号音,显然,她以为我已经被闹得神志不清了。
“是的,我也确实感到十分高兴。”我说。此时,拨号音已经变成了音乐声。“今天上午,我一时高兴便买下了这部新手机。”
“噢,它比我以前的那一部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我炫耀着说,“它可以显示出哪个电话重要,哪个电话不重要。这样,我就可以根据重要性选择什么时候接听。”
我朝邻近的餐桌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乔治娅对我嘘了一声,可我现在已经失去了控制。
这时候,餐馆里已经安静了许多。各种迹象清楚地表明餐馆的其他客人对我们的谈话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谈话也都忘了。
“他们对这种新款手机功能之妙非常惊讶。”我继续聊着,信心又增强了几分。“你知道,我甚至可以进行功能设置。来电显示后,如果我在30分钟之内不接的话,它就会自动给我的秘书发出一条短消息。相当不错吧?”
乔治娅坐回她的椅子上,怒视着我。她完全清楚,我所谓的秘书实际上就是一位每周过来清扫一次的女清洗工。
坐在邻近餐桌的毛皮大衣似乎一下子被唬住了。现在,她肯定没在用她的手机了。连她的朋友似乎也竖起了耳朵,一边给她的小狗喂食一边仔细在听我的谈话。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充满了活力、心情舒畅。这个想法简直妙不可言!
我还在继续神聊着。我并不满足于自己一时取得的胜利。
“你知道这手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吗?”我对着此时已经悄然无声的手机问道,“他们还给它附加了一种特殊保险。有了这种保险,即使你将它弄坏或者丢失了,第二天就会给你换上一部崭新的,不管次数多少!”
现在,其他客人也纷纷回头注视着我们。他们已经由刚开始的克制变得有点厌烦了。乔治娅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毫不掩饰地用手叩击着手表。可眼下,我是打开的话匣子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是啊,他们说那没关系。不管我的手机坏多少次或是丢失了都无所谓。显然,那家公司库存的手机实在太多了,他们还正为如何处理手机发愁呢!”我大声地笑了起来。
乔治娅收拾好她的手提包,故意将她的座椅弄出声响来。
妻子已经走出两张桌子那么远了,她朝服务台走去。
“谢谢你的电话。”我说,“我们明天再细谈吧。”
我赶快起身,扣了手机翻盖。乔治娅几乎已经走到门口了,我赶紧跟上去,经过门口时随手将手机扔进了门边的火炉中。
快要走出餐馆时,我回头朝餐厅瞥了一眼,我觉得刚才发生的整个插曲似乎还是值得的。毛皮大衣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我,嘴巴张得大大的,连她的好友也没在喂她的小狗了。
我一边跟着妻子快步走着,一边想:其实,我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为了那么一丁点胜利而自鸣得意实在是太肤浅了。不过,当乔治娅对我进行规劝时,我不禁笑了起来。
“得了吧,乔治娅,那真的没关系。”我得意地说道,“刚才那部手机其实是我上周在市场上买来的假货。”
“什么?”乔治娅惊讶地问,然后在手提包里摸索着,“你说的是这一部吧?”
(有删节,原载于《百花园》杂志)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她真的以为我们连手机都没见过吗?”说明“我”作为男人的自尊已严重受辱,就因为这个,“我”才会做出令自己也不可思议的事情。
B “我”始终对着假手机在吹嘘,已获得了巨大胜利和满足,道具已不再需要,最后以“经过门口时随手将手机扔进了门边的火炉中”画上圆满句号。
C 乔治娅的形象与“我”、穿毛皮大衣的女人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在种种反差中,作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褒贬态度、扬抑倾向。
D “我”把一切都归因于穿毛皮大衣的女人,始终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有过之而无不及,用自己的不文明对抗他人的不文明,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更丑陋。
E 作者善于运用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描写等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过目难忘。
请概括文中“我”对于打手机一事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请说说乔治娅在文中的作用。
小说以“即兴表演”为题有什么妙处?在公共场合遇上这种类似的即兴表演,你会怎样看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尤其是《人民文学》从2010年开始设置“非虚构”栏目,先后发表了《中国在梁庄》《拆楼记》《女工记》等一大批作品。与此同时,不少批评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有的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的‘新的生机、力量和资源’的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在我看来,提倡非虚构写作,对于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是有益的,却也不宜过分放大其作用与意义。
我们无法给“非虚构”一个相对确切的、有效的界定。非虚构强调“非”,即所写的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不少非虚构的实践者与提倡者又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糊感觉的指引下,非虚构写作内部出现了许多陷阱。比如说,非虚构写作强调直接经验的呈现,强调对现实的直面,这就使得经验与现实压倒一切,从而构成对写作者和文学自身的束缚。
不少非虚构作品均以自述或旁观的形式讲述农民入城打工的经历,借以呈现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变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在一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时代,除了努力改变自我,别无他法。可悲的是,即使他们远离故土,拼尽全力,牺牲尊严、快乐与健康,还是无法在城里扎根,也无法回到故乡。这是很多中国人正在遭遇的现实,也是许多非虚构作品的写作母题。
受非虚构强调真实性的驱使,很多作家在讲述这些普通民众的命运时,往往采用实录的手法,以为只要把所见的一切记录下来就足矣。问题是,单是再现,而不能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层层叠叠的表象,抵达问题的核心,不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的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章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持久。很多非虚构作品就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也没有抓住人物命运中能让读者的心灵发生共振的细节,更因为缺乏文学性而经不起反复阅读。本来是文学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许多作家却受制于真实的律令而止步,所写下的作品就比较单调。
许多人在肯定非虚构写作时,都有共同的出发点:文学创作正变得越来越书斋化,越来越与现实无关。当作家们认为自己对现实已洞若观火并获得代言资格时,读者和批评家则认为,他们不过是活在自我想象的真空中,是在“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为了打破这种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重视书写当下生活现实的非虚构就变得极其重要。
(2014年12月12日《文学报》)
下列关于“非虚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是一种叙事原则和写作方法,它强调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许多人对其持肯定的态度,都是基于当前文学创作越来越脱离现实的现状。
B.非虚构作为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概念模糊,是由于其实践者与提倡者在强调非虚构的“非”的同时,又都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的内容。
C.非虚构的很多作品塑造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远离故土,拼尽全力,牺牲尊严、快乐与健康,仍然无法扎根城里,也无法回到故乡的农民形象。
D.非虚构写作的倡导,有利于纠正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虚构和虚构二者的边界模糊不清,与非虚构写作的部分实践者与提倡者强调非虚构“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有关。
B.着重写实的《中国在梁庄》《拆楼记》《女工记》等作品曾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2010年开始设置的“非虚构”栏目。
C.非虚构束缚了写作者的思维,其作品由于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因而显得内容单调,经不起反复阅读。
D.由于文学创作正变得越来越书斋化,并且越来越与现实无关,因此作家重视书写当下生活现实的非虚构就变得极其重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的提倡,可以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
B.很多非虚构作品都是以自述或旁观的形式,并常常用实录的手法来讲述很多中国人正在遭遇的悲苦的现实经历,以此来呈现中国社会的变迁。
C.如果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表象以抵达问题的核心,通过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学作品的力量就有可能持久。
D.若作家们没有深入社会生活,脱离现实,其创作就容易陷入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读者和批评家就会认为他们是没有代言资格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