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谈起作家的某部作品时,首先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可见人物对于小说而言是很重要的,不管什么小说都要塑造典型的人物。 |
B.形象大于思想,小说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之中。“主题鲜明”不是衡量好小说的标准,小说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
C.小说中的“我”往往就是作者自己,“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 见证者、亲历者。 |
D.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具有给全篇定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导引人物出场等作用,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景物描写。 |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我们今天的劳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得到今天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付出的劳动;一部分是为未来的发展而预先支付的劳动。当这两部分的比例前者大于后者时,说明我们的劳动尚处在较低级阶段;而后者远大于前者时,则说明我们的劳动层次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发展、进步,提高人们的效率和层次,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对上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今天我们的劳动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
B.在现代社会,任何人从事的劳动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
C.劳动层次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
D.如果我们多选择一些为未来的发展而预先支付的劳动去从事,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1801年在英国同丹麦进行的哥本哈根海战中,英国海军英雄纳尔逊上校在激战中处境危险,接到了撤退的信号。舰长弗雷问他怎么办,他将望远镜举到一只失明的眼睛跟前说:‘我没有看见那个信号。’于是又勇敢地继续指挥战斗,结果取得了胜利,丹麦被迫停战。”这段话的主题是:
A.强调纪律在军队中的重要性,纳尔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其不听命令,擅自作主的做法是错误的 |
B.肯定了纳尔逊审时度势,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命令的行为 |
C.说明纳尔逊取得哥本哈根海战的胜利是个奇迹,因为当时上级已发出了撤退的信号 |
D.告诉我们纳尔逊上校是如何在哥本哈根海战中找到不执行上级命令的理由的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战略共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对于今天至关重要。 |
B.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定不移地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C.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时候,能不能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外交部发言人表明了我国政府的立场。 |
D.我国现行的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病人权利以及医疗事故的鉴定仍然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条件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
B.搜集资料不容易,整理、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过去中国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后一方面。 |
C.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
D.文件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来西湖旅游的人们,面对水色山光,无不为大自然这巧夺天工的造化所折服。 |
B.他本来就喜欢舞文弄墨,再加上这几年的实践锻炼,如今已成了单位里有名的“笔 杆子”。 |
C.春风一吹,景区内的梨花竞相开放,朵朵洁白的梨花,如阳春白雪,使得众多游人驻足。 |
D.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蒽不前。其所作所为,与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