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乏。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越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竞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日:“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日‘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德:感激 |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直:价值 |
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度:估计 |
D.竞不易辞,卒死狱中竞:竟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知周必诉于官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我为公抱不平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D.岂以祸及平人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大行为。 |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霍氏离开霍家。 |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祸不改供词。 |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译文: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译文: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
译文:
翻译下列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财知明而行无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去舍市傍去:离开。 |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化:变化。 |
C.宁能衣其夫子衣:穿衣。 |
D.孟子谢,遂留其妇谢:道歉。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译文:
⑵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译文:
⑶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①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平,何 以 天 下 家 国 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②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①踬:被东西绊倒。②蹶:摔倒。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家国为? |
B.何/以家国/为? |
C.何以/家国/为? |
D.何/以家/国为? |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每履之,足若踬焉履:踩。 |
B.顾而笑曰顾:看。 |
C.坦然则既平矣坦然:心情舒坦。 |
D.又久,而后安之。安:适应 |
下列各句加点的“以”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辄起绕室以旋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C.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室内凹陷下去,有一尺宽,并且一天天逐渐扩大起来。 |
B.室内地面凹陷,有一尺宽,又浸了水,且一天天逐渐蔓延开来。 |
C.室内凹陷下去,有一尺宽,这样一天天地时间久了。 |
D.室内地面凹陷,有一尺宽,逐渐浸水, 时间过了很久。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蓉的室内地面有洼坑。他开始觉得好像要被绊倒,后来便感觉正常了。父亲让人填了这个坑,地平了,他反而不适应,过了一段才觉得正常。可见人一旦习惯了环境就会感到很自然。 |
B.刘蓉读书的室内地面凹陷,走起来好像要被绊倒,但时间一久倒也不觉得什么,后来他父亲让人把地填平了,他却觉得地上隆了起来,要摔倒似的,久了才适应过来。说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
C.刘蓉因读书思考而在室内反复走动,凹陷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他却适应了,到他父亲让人把地填平了,他反倒不适应而仿佛要摔倒,好久才适应过来。说明习惯影响人有多么严重。 |
D.父亲发现刘蓉在室内读书这么久,竟然能够适应地面的凹凸不平,便批评他不把小事放在心上,将来怎么可能干大事。这表明刘蓉的父亲教育儿子能够以小见大,教导有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任贤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隐太子:唐高宗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 数引之卧内 ② 皆称朕意 ③ 我任卿逾于管仲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太子洗马众皆为之危惧 |
B.皇太子若从臣言何能若是 |
C.宁有似我于卿者乎我任卿逾于管仲 |
D.必无今日之祸征亦喜逢知己之主 |
读史书要了解古人的嘉言懿行,这则材料写了魏征哪些优秀品行?请简要概括三方面。
、、翻译
①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②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①狃: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的北面 |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故旧 |
C.舟车冠盖之冲冲:要塞 |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施恩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A.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
B.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
C.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
D.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
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