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学森:此生惟愿长报国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年轻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年轻人刚一离开办公室,他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说:决不能放走这个中国人,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1934年暑假,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学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从1935年到美国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他是美国共产党员,非法入境。他这时立即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准备一去不返,但当他一家将要出发时,他被拘留起来。两星期后虽经同事保释出来,但继续受到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被滞留5年之久。
1955年6月的一天,他们夫妇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以他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他离美回国。
1955年10月8日,他终于和家人一起走过罗湖口岸,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
钱学森回国后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就这样,一个年轻人的归来,改变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历史。1960年,第一枚导弹成功研制。1966年成功发射出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今天的“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让世界瞩目。
而这样一个为了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与世长辞。
钱爷爷,您是中国的骄傲,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钱老,您的丰功伟绩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您是爱我中华之楷模!您是中国人之骄傲!
没有钱老就没有中国今天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永垂不朽!
钱老,一路走好!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钱学森知道太多的先进军事技术且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以美国当局宁愿把他杀掉,也不愿把他放走。 |
B.钱学森在美国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说明美国政府重视人才,尊重钱学森的人格。 |
C.因为钱学森被怀疑是美国共产党员,所以美国当局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 |
D.如果不是钱学森热切盼望回国并机智地送出书信,请求祖国帮他回国,那么美国政府决不会放走钱学森。 |
E.钱学森之所以没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回国,是因为当时人民尚未当家作主。文章一开始就引用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怎样刻画钱学森这一人物形象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载《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见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如此。据爱戈六记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找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就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1.文章第一段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么?
(1)“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因为:
(2)“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为:
2.文章第二段引陶诗《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3.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只有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春光,作者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表现了他好静的性格,也体现了文人的矜持。 |
B.本文通过对窗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又害怕外界纷乱的一种矛盾的心境。 |
C.本文为我们展现了广博的历史风情和浓郁的文化氛围,透过“窗”这个表象,我们可依稀体悟到人生百味,强烈感受到作者对自由交流思想的呼唤与向往。 |
D.作者精心选择了“窗”这一独特的审视角度,将众多零散的材料统摄于“窗”,又借“窗”传达了精深的人生要义。 |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或借景抒情,或写人叙事,或抒发胸臆,或直抒己见,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超导与超流动性
绝对零度就是零下273.16摄氏度。以绝对零度作为零度标准的温度叫做开氏度。开氏度是没有零下的。温度是原子活动活跃程度的一个表现。原子活动越激烈,温度就越高,在绝对零度下,原子已经停止了活动,因此不可能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在进行低温研究时,科学家最常用的介质是液氦。氦的沸点是零下269摄氏度,而且在常压下不会结冰。因此,科学家通常用液氦来冷冻其他的物体,正如在常温下我们用水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一样。
液化氦气是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在1908年完成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就。昂尼斯同时发现,在低温下,各种物体将会呈现出许多令人惊异的特性。例如科学家在此之前已经知道,水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在零下269摄氏度以下时才表现出超导性。目前被称为高温超导材料的是陶瓷材料。在零下150摄氏度时就能成为超导体。是否有常温下的超导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不过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寻找。
超导体还有另一个特性:当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超导温度时,超导体内部的全部磁场会遭排斥。除了超导体表面之外,材料内部没有任何磁场。这就是所谓的迈斯纳效应,是由德国科学家迈斯纳和奥克森费尔德在1933年发现的。
低温给科学家带来的惊喜还不止这些。1938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以及加拿大科学家约翰•阿伦和奥斯汀•米塞纳发现,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有着极好的导热性,是铜的200倍。而且,液氦还具有超流动性。
任何液体都有黏度。例如蜂蜜和香波这样的液体就非常黏,流动很困难。另一些液体(例如水)的黏度就小得多。而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的黏性几乎完全消失了,成为一种超流体。如果将液氦放在一个杯子里,那么我们能够看到液氦沿着杯子壁向上爬升,然后再从杯子口流出来。液氦的这一特性在检验管道的密封性能时特别有用,即使漏洞的直径只有两万分之一毫米,液氦也能从里面静静地流出来。
1995年,美国科学家还验证了由爱因斯坦和印度科学家玻色在80年前提出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科学家们将2000个原子冷却在开氏十亿分之一度的状态下达10秒钟,发现这些原子丧失了自己的特性,完全无法分辨,成为一种“超原子”。原子的这种性状完全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的理论。
1. 下列对“迈斯纳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超导材料的部分磁场被排斥。
B. 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绝对零度时,超导材料的全部磁场被排斥。
C. 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超导材料内部磁场被全部排斥。
D. 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绝对零度时,其表面及超导材料内部磁场被排斥。
2. 下列不属于“低温给科学家带来的惊喜”的一项是
A. 水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 某些材料在磁场中被冷却到超导温度时磁场会遭排斥。
C. 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有着超乎寻常的导热性。
D. 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会成为一种超流体。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零下269摄氏度以下时,水银成为超导体。
B. 陶瓷材料在高温下才能表现出超导性。
C.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常温下的超导体。
D. 原子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有可能出现凝聚状态,成为一种超原子。
4.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可能创造比零下273.16摄氏度更低的温度。
B. 温度与原子活动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表明原子活动就越激烈。
C. 因为氦在常压下不会结冰,所以人们通常用液氦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
D. 由于液氦具有超流动性特点,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它来检验管道的密封性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砚铭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囚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选自2004年12月24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印度的坚果油将驱动汽车
从大约一年前起,瓦拉巴伊·拉托德开始在印度焦尔瓦德附近种植一种名为麻风树(Jat—ropha curcas)的绿色植物,它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希望。这种有毒植物的近乎黑色的果实有榛子那么大,含油量高达80%。长远看来,这种易于种植的植物可能会成为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的基础。瓦拉巴伊·拉托德说:“使用从麻风树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将会改善全国的空气质量,并且能减少我们国家对外国柴油的依赖。”
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把麻风树籽油转化成可以替代机动车使用的传统柴油的燃料。转化麻风树籽油的化学方法必须简单。
印度盐和海洋化工研究中心(cSMCRI)主任高希及其同事已经在实验室里建好了这种生物燃料生产设备的样机。首先用机械方法压榨麻风树籽。除了得到须进一步处理的油外,还得到作为第一副产品的渣饼。接下来对榨出的油进行“酯化处理”。这时会产生甘油。经过提纯后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几乎无味的清澈的金黄色液体。
这种生物柴油的第一批样品被送到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公司的实验室进一步试验。结果是,麻风树籽油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明显胜过传统的柴油。特别是它的硫含量非常低。此外,这种植物“柴油”燃料燃烧时完全没有气味,并且几乎不产生碳黑。“几个月前所有的人都认为,非食用油不可能符合严格的欧洲燃料标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可以的。”高希说。
高希得到了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农业专家克劳斯·贝克尔教授的支持。贝克尔为这个项目提供科学指导。他的工作重点是对这种植物进行优化。麻风树的许多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他说:“这种植物可以种在其它植物不能生长的土地上。因此,它不会和粮食作物争地,此外,麻风树有毒,这保护它免受许多害虫的侵害,并且饥饿的动物也不会光顾它。长期种植麻风树还能使贫瘠的土地重新变得其肥沃。”
麻风树的优点并非鲜为人知。印度农民已经在贫瘠的土地上大量种植麻风树,其他国家也已经开始了麻风树研究计划。“然而,这是系统研究麻风树以及它作为能源供应者的潜力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贝克尔说。研究人员已证明,这种植物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现在的问题是对这种植物及其种植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1.根据文意,下列对麻风树“可能会成为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的基础”的依据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种有近乎黑色的果实的麻风树易于种植,果实大、含油量高。
B.从麻风树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得到广泛使用将会改善空气质量。
c.在实验室中用麻风树籽提取生物柴油,先用机械方法处理,且已经较为简单。
D.绿色的麻风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希望,这种植物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这种生物柴油得到广泛使用将减少柴油进口。
2.根据文意,不属于“把麻风树籽油转化成为生物柴油”实验过程的一项是 ( )
A.在实验室用生产设备的样机,经物理方法压榨、过滤分离,得到待处理的油,还得到副产品——渣饼。
B.印度盐和海洋化工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把榨出来的油用化学方法处理,产生甘油。
C.这种植物“柴油”燃料的硫含量非常低,燃烧时完全没有气味,并且几乎不产生碳黑。
D.最后程序是高希及其同事在实验室里对“酯化处理”后的麻风树籽油分离纯化。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这种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的麻风树只能种在其它植物不能生长的贫瘠土地上。
B.印度农民和其他国家已经在贫瘠的土地上大量种植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供应
者的麻风树。
C.经过压榨得到第一副产品的渣饼,然后对其进行“酯化处理”和提纯,得到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几乎无味的清澈的金黄色液体。
D.贝克尔教授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对有生物柴油之称的麻风树这种植物及
其种植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麻风树籽油转化成环保的符合严格的欧洲燃料标准的燃油已经成为现实,但整个生产流程需要优化。
B.麻风树很容易生长,不会受害虫及其它动物侵害,有很强的适应性。
c.长期种植麻风树这种绿色植物能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能改良贫瘠的土壤。
D.有近乎黑色的果实的麻风树有毒,种植麻风树将毒死许多害虫和饥饿的动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1世纪医学挑战生命极限
大量研究表明,端粒与细胞的老化关系密切·
端粒,是指由染色体末端的“TTAGGG”碱基组成的循环序列。除了部分例外,端粒在每次细胞分裂后变短,缩短到一定程度后,细胞便停止分裂。
最新研究表明,当体内生成具有极短端粒的细胞团之后,端粒部分的间隙就会出现错位,并与其他染色体发生融合。人类的癌症,据称大约85%极有可能与端粒异常有关。
由氧化引起的损伤,是造成端粒异常的另一原因。在遭受氧化损伤的细胞中,活性氧值上升,并引起DNA损伤。长期从事该项研究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大卫·吉利博士认为人体内的DNA修复机构,可能与老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一旦能够找到预防氧化损伤、弥补 DNA修复机构缺陷的手段,将有助于人们开发更为有效治疗疾病的方法。
有些人尽管机体健康,却由于早老性痴呆症而陷于重度痴呆状态。因此,如何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维持大脑功能,将是今后的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罗伯特·扎霍尔斯基博士介绍说,在生物中,惟有人类会陷于慢性身心紧张之中。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时,人的副肾皮质会分泌出一种被称为“糖皮质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使人的大脑逐渐老化。根据扎霍尔斯基博士的研究,糖皮质激素会阻止神经元吸收作为能量来源的糖,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特别是海马部位的神经元,更容易受到伤害。海马是大脑皮质的一种,是控制记忆的重要部位。长期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或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心理创伤,会导致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的上升,造成海马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引起忧郁症等精神疾病。
目前,扎霍尔斯基博士正计划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治疗之中。具体做法是,在海马植入可以生成分解糖皮质激素的蛋白质的基因。或者植入 SOD(超氧化歧化酶)基因。他设法在实验中使小白鼠出现心脏疾病发作和癫痫发作,然后在小鼠的大脑海马注入SOD基因。通常情况下,由于发作造成的应激反应,海马的神经元会在48小时后死亡。但是,如果在发作后48小时之内进行上述基因治疗,就可以防止大脑出现后遗症。
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医疗技术必将出现飞速提高。在21世纪,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顽症可望被逐一攻克,长生不老或许将成为现实。专家呼吁.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所承受的过度身心紧张,也必须及早采取相应对策。
1.下列对端粒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端粒是指由染色体末端的“TTAGGG”碱基组成的循环序列。
B.每次细胞分裂后,端粒就变短,最终使细胞的分裂停止下来。
C.极短的端粒成为细胞团之后,端粒部分的间隙就会出现错位,并与其他染色体发生融合。
D.端粒的异常,将有85%导致患癌症。
2.对“如何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维持大脑功能,将是今后的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医学挑战生命极限的问题。
B.一个人的机体健康,也意味者他的大脑功能也一定是健康的。
C.细胞中,活性氧值上升,会引起DNA损伤.而 DNA修复机构的缺陷,可能与老化密切相关。
D.今后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是努力找到预防氧化损伤,弥补DNA修复机构缺陷的手段.
3.下列与糖皮质激素毫无关联的一项是( )
A.“糖皮质激素”这种物质,是由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时,人的副肾皮质分泌的。
B.人的大脑的逐渐老化,与“糖皮质激素”在长时间内的作用有关。
C.海马是大脑皮质的一种,是控制记忆的重要部位,它的萎缩是由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的上升造成的。
D.端粒在每次细胞分裂后变短,其变短的情况与糖皮质激素浓度有关。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癌症,据称85%左右与端粒的异常有关。
B.长期从事端粒异常原因研究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大卫·扎霍尔斯基博士认为:人体内的DNA修复机构,与老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C.糖是神经元作为能量的来源,缺少了它,最终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D.扎霍尔斯基博士经过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治疗之中。其具体的做法是,在海马植入可以生成分解糖皮质激素的蛋白质的基因,或者植入SOD(超氧化歧化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