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研究电流热效应的实验装置图。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均装入0.1kg的煤油,烧瓶A中电阻丝的阻值为4Ω,烧瓶B中的电阻丝标识已看不清楚。当闭合开关,经过210s的时间,烧瓶A中的煤油温度由20℃升高到24℃,烧瓶B中的煤油温度由20℃升高到22℃。假设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全部被煤油吸收,电阻丝的阻值不随温度变化,电源电压保持不变a已知煤油的比热容c=2.1×103J/(kg·℃)。求:
(1)在此过程中烧瓶A中煤油吸收的热量;
(2)烧瓶B中电阻丝的阻值;
(3)电源的电压及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多选)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不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
(多选)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
(多选)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2013年6月20日上午成功举行,女航天员王亚平在飞船内成功制造出一个“水球”,我们可以通过“水球”看到她倒立缩小的脸部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球”相当于凸透镜 |
B.“水球”成的像是虚像 |
C.“水球”成像利用了光的折射 |
D.王亚平的脸部到“水球”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
(多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是放大的像 | B.一定是缩小的像 |
C.一定是倒立的像 | D.一定是正立的像 |
一个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另一侧光屏上成像,若将透镜下半部分用纸遮住,物体的像将
A.在屏上只被接到物体上半部分的像 |
B.能得到物体不清晰的完整的像 |
C.能得到物体完整的像,但亮度却减弱了 |
D.能得到物体大部分的实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