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共8分)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解释句中划线字。
(1)若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2)然以自文于君亲
翻译句子
(1)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彦章画像记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
郑州之管城。晋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自干化后,常与
晋战,屡困庄宗①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 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 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
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
备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 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②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 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 :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及破南城, 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 善 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岁久 磨 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 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 枪”。 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 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 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节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庄宗:指唐庄宗李存勖。 ②末帝:指梁末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其为勇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章“智勇”的一组是
①晋人独畏彦章②屡困庄宗于河上③独公奋然自必
④不知书,其语质⑤及破南城,果三日⑥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国末年,奸臣赵岩执掌国事,王彦章等大臣老将因为受他人的诋毁而愤怒,产生 了懈怠之心,导致河北之地尽失。
B.作者编撰《五代书》的时候,对王彦章的事迹感触颇深,想把他的传记写得完备一 些,可惜史料残缺,不能如愿。
C.作者从王彦章之孙处得到王氏家传,从中掌握了许多资料,而这些资料在旧史中没 有,作者通过这些史料对王彦章更加佩服了。
D.作者在铁枪寺看到王彦章磨灭的画像后,虽然让人进行了修复,但他认为,王彦章 义勇忠信的精神才是他“不泯”的根本原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 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7 分)
(2)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徯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梁惠王下》)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伐燕,取之伐:攻打
B.系累其子弟系累:捆缚,拘禁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C.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②赢粮而景从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③④⑥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谏论(下)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选耎(ruǎn):怯弱。②谠(dǎnɡ)言:正直的言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立赏以劝之劝:劝说
B.向之论备矣备:完备
C.要在以势驱之耳要:关键
D.迁其赏于不谏迁:施加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其言之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B.迁其刑于谏故燕王欲结于君
C.以刑为猛虎仆以口语遭此祸
D.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相与枕藉乎舟中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之 谏 赏 时 或 有 之 不 谏 之 刑 缺 然 无 矣 苟 增 其 所 有 有 其 所 无 则 谀 者 直 佞 者 忠 况 忠 直 者 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2)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12 分)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
夏,乃复事西南夷。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
B .唯王使人道送我唯:只要
C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竟:始终
D .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具:详尽
10 .下列选项中全都说明张骞“忠贞不渝”的一组是
① 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②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③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
④ 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⑤ 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C .②③⑤
11 .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l)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2)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9 分)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左右皆靡靡:退却
B.且相如素贱人素:本来
C.相如引车避匿匿:逃走
D.顾吾念之顾:不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徒慕君之高义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臣等不肖,请辞去夫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选取“廉蔺交欢”这个典型事件,肯定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
B.廉颇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了他敬畏赵王、勇于改错的优点。
C.“绳池之会”上,作者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
D.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