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教育的困境
陈思和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即把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的知识灌输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性因素。它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它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的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于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等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但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因人文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
另外,民族的疯狂往往是由民族的奴性开始的,而奴性是人性压抑的后果之一,这与人文教育的不健康和整体性失败关系密切极了。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样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
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奋发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甚至失落某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
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所以,在中学和大学里,人文学科的教育都应该摆在首位,贯穿到一切学科的教育中去。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更加丧失了人文精神获得的条件,如果少了人文教育作根本,不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民族的不健全。
(选自《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A.技术知识教育过程是一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灌输性的知识积累过程。
B.在人的生命以内,有一种靠点滴教育来唤醒的东西,便是人性。
C.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方法,这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
D.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与美国校园的暴力行为,都是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E.丧失了人文教育,就丧失了人文精神获得的条件。
以下对“人文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主要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和做人的良知。
B.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是什么?(4分)
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少了人文教育作根本,不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民族的不健全。”根据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选自《新民晚报》2009-01-31)
1. 郑光奇的眼神有什么特点,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2. 郑光奇不愿认郑克做自己儿子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3.理解下面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
4.文章几次对郑光奇做了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请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肖像:
作用:
5. 文末写到:“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根据文意,请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09年12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3. 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电磁也是一种武器
因受炮筒强度的制约,火炮炮弹的质量一般被限制在100千克左右。尽管增加发射药量一直是提高弹丸初速的主要途径,但火炮药室尺寸的增加及炮管长度的加长也同样会受到限制,所以传统火炮射出的炮弹速度不能超过2000米/秒。自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后,各国军事专家就试图应用电磁能来改善传统火炮发射速度和射程的不足,即利用电磁力发射物体的原理来制造武器,最早研制的就是电磁线圈炮。不过,始终存在一些技术难点无法攻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率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些许的突破,电磁炮的研制和发展出现了新契机。70年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电磁炮首次成功发射了一颗质量为3克的弹丸,其飞行速度高达5900米/秒,远远超过常规炮弹的飞行速度。1980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在西屋研究和发展中心用电磁炮发射了一颗质量为317克的弹丸,其飞行速度为4200米/秒。两次成功的实验给人们带来了希冀,电磁炮已不再是科学幻想中的憧憬。
其实,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电动机的非常相似。这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器具。它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在电磁炮中,有两条平行配置、类似电动机“定子”的导轨。有一个只有几克重的弹丸,犹如电动机中的“转子”。弹丸被安放在两条导轨之间,当强大的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通过弹丸从另一个导轨流出时,就会在空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将重量很轻的弹丸迅速从导轨上推射出来。电磁炮弹丸的速度在大气中可达4000-6000米/秒,是各种飞机和导弹速度的2—15倍。
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的电磁炮发射速度最大已达7000米/秒,打击320千米外的目标仅仅需要6分钟。如此高的速度与远的射程正是电磁炮引领传统火炮革命的原因。美国海军今年7月推出了发展电磁炮的五年计划,目标就是建造可在实战中使用的电磁轨道炮。BAE公司已获得1470万美元进行炮口动能32兆焦耳电磁炮的研制经费,计划在2011年进行可行性演示。其核心指标是检验发射台炮膛——封装双轨和移动电枢的保护罩的材料是否耐用,是否能够在发射100枚炮弹后再进行更换。不过,这个输出功率仅为预期目标的一半。如果演示成功,美国海军将在2015年进行一个全尺寸电磁炮,即炮口动能64兆焦耳发射台的演示,并在2020—2025年间用电磁轨道炮取代攻击型舰艇上的传统型间瞄射击武器。
看来,电磁成为一种武器的日子已不远矣。
(选自《兵器知识》2006年第11期)
下列关于“电磁炮”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磁炮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电动机非常相似,是一种能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器具。
B.“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了电磁炮的基本结构。
C.电磁炮中的“定子”,指的是两条平行配置的导轨;电磁炮中的“转子”指的是准备用来发射的弹丸。
D.当强大的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通过弹丸从另一个导轨流出时,就会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弹丸便发射了出来。

下列关于“电磁成为一种武器的日子已不远矣”的原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用来改善传统火炮发射速度和射程的不足。
B.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率先在电磁炮研究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这为电磁炮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C.电磁炮发射时,瞬间产生的巨大磁场可使炮弹速度达到7000米/秒,打击320千米外的目标仅需6分钟。
D.美国海军将在2015年进行一个炮口动能64兆焦耳发射台的演示,先进的电磁轨道炮将取代攻击型舰艇上的传统型间瞄射击武器。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弹丸初速,常规火炮往往增加弹丸的发射药量,但火炮药室尺寸的增加及
炮管长度的加长又会受到种种限制,所以传统火炮射出的炮弹速度不超过2000米/秒。
B.电磁炮的基本构造比传统火炮简单得多,不需要火药室和炮管,只需要两条平行配置的导轨和一枚几克重的弹丸即可。
C.美国海军今年7月推出了发展电磁炮的五年计划,BAE公司获得1470万美元的研制经费,计划在2011年进行32兆焦耳电磁炮可行性演示。
D.BAE公司计划在2011年进行的32兆焦耳电磁炮可行性演示检验的核心指标是发射台炮膛——封装双轨和移动电枢的保护罩的材料是否耐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三千年北京城的发展,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文革”时期,有人提出过“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接下来,未经考证的假说被搬上银幕,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媒体、出版物甚至导游词、中学语文书也纷纷效仿,把胡同说成是来自蒙语“水井”几成定论,竟然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存在。
随着对胡同研究的深入,珍藏古籍和考古成果不断被发掘,“水井假说”遭到质疑。比如“假说”认为,北京地名中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就是元代用蒙语称井为“胡同”的证据。事实上,“四眼井”指井有四个井口,在元朝以前已经存在。如杭州的四眼井、六眼井,为唐邺侯李泌所开六井之一;安徽池州市“包公井”,又称四眼井,竣于宋代包拯任池州知州时。以上城市中的四眼井均在元以前得名,这里的小巷也都不称胡同。四眼井还是宋代标准的水井形式,在建立元朝前300年已绘入《清明上河图》中。可见,这些地名与蒙语没有关系。
说到蒙语井的读音,与汉语胡同的发音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汉对译辞书《至元译语》地理门里,蒙语井曰“忽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2年)所编诸蕃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华夷译语》中,蒙语井曰“古都黑”。无论如何,蒙语井的发音都不可能变成胡同。
其实,胡同是城里的小巷,有连接畅通的意思,与城同时并存。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南北朝时,衖的发音有南北之分。南方念弄,又叫里弄、弄堂、衖通。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就写有衖通,在衖通下特别注明“‘弄’,小巷之意”。衖的北音读虹,西汉《毛苌诗传》: 虹,胡洞切。南北朝以后,衖增加小巷的别称,南音小巷称弄、北音小巷称胡洞,各占我国南北地域 ,互不相扰。顺便说一句,金朝时胡同写作“胡洞”;明朝把加了行的“彳胡亍彳同亍 ”正式定为街巷通名;清末简写为“胡同”。
辽金时,胡洞一词已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在金末的北曲杂剧(明人称元曲)中,还出现了由胡同派生出的形容词,如关汉卿《单刀会》“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王实甫《歌舞丽春堂》中“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等都出自元朝建立前的金中都旧城。
宣南留存的辽金胡同相对窄小,有别于北城宽大的明清胡同,显示出早期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就如韩愈《师说》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特征。天德三年 (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派人按北宋汴京制度增广燕城,遂改名为中都。此时的汴京,由于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坊墙被拆除,已形成开放型街市。所以,金中都的街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辽南京即唐幽州的旧街巷,当时坊墙在逐渐拆除中; 另一部分属扩建后形成的新街巷,从辽南京东垣即今烂漫胡同附近,向东扩建到虎坊桥以西,这一带东西向主干道明显比西部密集,故在东西向主干道两侧还分布有南北向次干道。现在要拆除的所谓大吉片,正处辽燕京的关厢、金中都城的东城墙左边,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和护城河于一体,对辽金民居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历史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同时历史也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发掘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护好重要的历史遗存。当我们还在遗憾“梁陈方案”已成为永远不能再回归的历史文件时,却仍在拆除着我们子孙本可以引以为傲的古文化遗存。
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今天,在人民生活大大得到改善的同时,希望主管领导能多一些文物保护意识,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多投入一点财力、物力、人力用于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让辽金胡同成为留给后世的人文财富,别再让历史留下更多的遗憾。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胡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同与城同时并存,就是城市里的小巷,南方也叫做弄堂。
B.胡同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上千年的时间。
C.胡同经由金代胡洞、元朝水井、明朝“彳胡亍彳同亍”演变而来。
D.胡同的变化显示出早期手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的特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说法,随着对胡同的深入研究,已经表明是不可靠的。
B.北京的胡同都是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护城河于一体,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C.南北朝以后,我国南北地域的小巷各有称谓且互不相扰,北方称小巷为胡洞,南方称小巷为弄。
D.胡洞一词在辽金时就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了,这一点可以从元曲中找到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水井假说”以讹传讹,是因为它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出现。
B.北京城的胡同由窄小逐渐走向宽大的发展趋势,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C.辽金时期胡同对研究当时的民居生活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有关方面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D.胡同本身是历史遗存,也是文化财富,在发掘的同时更应该要保护,我们不能再给子孙留下遗憾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甘坐“冷板凳”才有真学术
深圳《晶报》社论
实至名归,《中国植物志》获得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书由全国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历经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也有深圳人的心血,仙湖植物园研究员李沛琼曾用10年时间编研该著的第12卷。
在中国学术饱受质疑的当下,这样一部潜心研究成就的鸿篇巨制获奖无疑令我们动容,一股纯正的学术味道扑面而来。这部著作的获奖使我们看到,真正的学术必须甘于坐“冷板凳”,而不是浮在面上的喧哗与躁动。
《中国植物志》的获奖与前段时间报道的一则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披露,据他的研究团队统计估算,2009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销售额近10亿元。这样“产业化”的论文,不知学术价值几何?著名学者赵毅衡的一句话或可对此做一个注脚:“如果中国当代学人再不做原创性思考的话,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许就在接近于中国男足。”诚哉斯言!中国论文“产业化”的速度其实正是学术堕落的速度。
之所以做这样的对比,除了感慨在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里甘于坐“冷板凳”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可贵外,还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中国植物志》作为一支奇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某种意义上是打向眼下浮躁的学术界的一记响亮巴掌,让学术圈内一些沉醉于灯红酒绿的“超男”、“超女”们自惭形秽。
一座城市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其学术的高度。揆诸深圳,作为“排头兵”的城市,还欠缺些什么呢?不缺热闹也不缺繁华,但却缺乏一种学术水准的高度。基于此,我们才以一座城市的名义举办学术年会。当然学术水准的提高不是多办几场学术会议、多搞几场嘉宾讲座等活动所能达到的,必须有一个能让学人坐“冷板凳”求真问学的机制,让学术真正回归学术。概而言之,眼下的学术必须脱去两件外衣才能自我救赎:一是被资本裹挟的外衣,避免学术的资本化、产业化;二是被行政主导的外衣,避免学术官僚化。
(选自深圳《晶报》2010年1月13日A3版“晶报社论”)
下列对《中国植物志》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
B.《中国植物志》是中国当代学人原创性思考的产物。
C.《中国植物志》学术味道纯正的根本原因是参编人员多,花费时间长。
D.《中国植物志》荣获2009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乃是众望所归。

E.《中国植物志》的获奖告诉我们,在学术研究上,只有甘坐“冷板凳”,才能有所成就。
不能成为“甘坐‘冷板凳’,才有真学术”的依据的一项是()

A.深圳仙湖植物园研究员李沛琼历时10年编研《中国植物志》第12卷。
B.2009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销售额近10亿元。
C.深圳以一座城市的名义举办学术年会。
D.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许就在接近于中国男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