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王小峰
三联生活周刊:你参加过很多诗歌节,这些诗歌节都是什么形态?
北岛:对诗歌的反应在全世界每个地方不同。比如在南美的反应简直算得上狂热。我去过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参加诗歌节,尽管有心理准备,诗歌节开幕式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有上万听众参加,跟参加摇滚乐音乐会似的。还有俄国。俄国诗集的销量总是高于小说的,这在别的国家很难想象。普希金在俄国的地位就跟神差不多,到处都是他的雕像,超过了所有国王的雕像。关于诗歌边缘化的说法,简直成了陈词滥调。对于资本控制的大众流行文化来说,诗歌的确是边缘化的,但对于一个古老文明的内在价值来说,它就是中心。而诗歌要正视大众流行文化的现实,并在对抗中保持自己的纯洁性。
三联生活周刊:刚才你说哥伦比亚,有那么多人去听诗歌朗诵,其他国家对诗歌的态度更接近中国还是哥伦比亚?
北岛:我刚才说的只是个别现象,比如俄国、拉美。诗歌的处境绝不仅在中国才有,而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诗歌在古代扮演过这么重要的角色,或者说诗歌曾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到了今天已经被边缘化……中国诗歌日渐式微,“五四”以来的新诗与传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关键是无法把中国古诗中那特有的韵味用新语言表现出来,口语就像白开水一样,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白话文。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歌的复杂性造成了与读者的脱节。这和所谓现代性有关——充满了人类的自我质疑,势必造成阅读障碍,常常有人抱怨“看不懂”。80年代初对“朦胧诗”的大规模批判,就是“懂不懂”的问题,这类责难至今还在。
三联生活周刊:过去是对诗歌的懂不懂,现在可能是知道不知道。
北岛:全球化是问题的关键。在全球化的背后是资本与权力的逻辑,它在操纵着我们的文化、阅读以及娱乐方式。按理说,语言本来是全球化的最大障碍之一,但我们发现,全世界面临着相似的语言危机。我在本届诗歌节(第二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诗合集《词与世界》的序言中写道:“如今,我们正在退入人类文明的最后防线——这是一个毫无精神向度的时代,一个丧失文化价值与理想的时代,一个充斥语言垃圾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行话中:学者的行话、商人的行话、政客的行话等等;另一方面,最为通行的是娱乐语言、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在所谓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这种雅和俗的结合构成最大公约数,简化人类语言的表现力。”或许就在这样的时刻,诗歌反而站出来,担当重要的反抗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非但没有边缘化,而是处在这个时代的中心,挑战并颠覆这两种语言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困境。
三联生活周刊:诗歌用特有的语言传达一种特殊的情怀,全球化的动力之一是网络化,互联网对语言的破坏也是全球性的。
北岛:行话是一种陈词滥调,网络语言也是一种陈词滥调,乍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实际上是互补的。就像顾城所说的,语言就像用脏了的纸币一样流通着。诗歌就是要用新鲜的语言,对抗这些陈词滥调。行话与分工有关,根据行业区分,根据行话互相辨别。这是个悖论,即在全球化横扫一切的时候,我们反而很难找到共同的东西。再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网络语言,即所谓的新媒体语言。新媒体语言的问题在于粗鄙化、泡沫化,它表面上与行话正好相反,几乎打破了所有的界限,没有焦点,没有稳定的观念,只是在无数话题之间滑动,无法进行深入的讨论。行话和新媒体语言主宰着我们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我们处在商业化时代的失语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诗歌可谓生逢其时,应该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它在集权主义时代,对当时语言的僵化提出挑战。
……诗歌何为?这个古老的命题或许有了新的意义。在与行话和网络语言的对抗中,诗歌不仅是武器,也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8期,有改动)
在访谈过程中,采访者说“过去是对诗歌的懂不懂,现在可能是知道不知道”,这有何用意和作用?
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述诗歌当下处境及其原因。
关于新媒体语言的特点和新媒体语言对诗歌的影响,北岛的观点是怎样的?对此观点,你如何评价?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拜访
郭凯冰
男人还没想要进去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响声。
男孩在里面问:“谁?进来吧。”说话的同时,男孩已经把门打开了。
男人还没想好说什么,只好进到屋子里。
屋子里挺简陋,一张小床,一辆很旧的自行车,除了这些,就是满屋子的画。有的画在布上,有的画在纸上,有的是用铅笔画的,有的是用彩色颜料画的。
男孩请他坐到小床上,自己坐到一个放在画架边的小凳子上。
“叔叔,您是不是旁边盖新楼的?”
男人一惊,口袋里的手使劲攥了攥:“你认识我?"
“我猜的。您身上有种味道,跟我爸爸一个样。”
“你爸爸是干建筑的?”
“我爸爸在另外一个城市做建筑工。您看,这是我给他画的速写。”
男人接过男孩递过来的一幅画:画上是一个中年男人,穿戴跟建筑工地上许多男人一样。可那双眼睛亮亮的,让这个父亲又不同于工地上的其他男人。男人想,这是一个对日子有盼头的父亲。
“叔叔,您看,这是我妹妹。”男孩又递过一幅画:一个小女孩,头上扎两个朝天撅着的小抓鬏,脸蛋红红的,鼻梁上还有一道细细的灰,站在画布里朝着男人调皮地
笑。男人看着这个甜甜的小姑娘,嘴角忍不住翘起来。
“这是我上一次回家的时候,给妹妹画的。她刚烧完午饭,鼻子上还有一道灰呢。”
男孩也跟着笑。
男人松弛下来,把手从口袋里抽出,甚至将背靠在男孩卷起的被褥上。
“小子,你平时怎么吃饭——也不见你的锅碗瓢盆。”
“我在旁边的中学吃饭。那里馒头不贵,还可以喝一碗汤,免费的。”
“菜贵不贵?”
“好像也不贵,我没买过菜。”
“哦,舍不得吃菜呀。听说你们学美术的学生能挣钱呢。我们村里有一个画画的大
学生,给画廊打工,一个晚上就挣五百块钱。你怎么不也挣点,改善一下生活?”
“我也挣的,叔叔。这些天,我给旁边那几个商店画广告牌,您没看到我天天站在
梯子上吗?”
男人当然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站在脚手架上议论,如今还是有一技之
长挣的钱多,不远处那个画广告牌的男孩,一天下来,比他们十天的工钱都多。
“今天人家先给了我五百。这下好了,我可以不用跟家里要钱,就能够跟着班里出
去写生了。”男孩拍拍自己大大的裤兜,很咱豪的样子。
男人笑了,右手撑着脑袋,很舒适的样子。这孩子,一点也不知道作假。
“小伙子,你今年上高中几年级?”
“我上高三。”
“你怎么不在学校上学,来这里自己租房子住?”
“今年我跟着老师学专业呢。高三都这样,找个老师学专业。其他同学都在老师家
楼下租了房子,我钱不够,就来这里找了这间要拆的房子,一个月才三十元钱。”
“那老师水平行?”
“行!老师还说我画的是最好的,他让我考中央美院,那可是中国最好的美术院
校。”
“有志气的好小子。”
“叔叔,您的孩子上几年级了?”
“我的孩子……嗯,好像是上初三了。”
“哈哈,叔叔,您可不合格,我爸爸不但知道我上几年级,还知道我每次考试的名
次!”
“是的,我要向你爸爸学习。”男人又笑了。
“哎呀,对不起叔叔,您是不是来借水喝的?我忘了给您倒水。”
男人不是来借水喝的,不过并没有阻拦。接过水,大口喝了。男孩在一边看着就
笑。“叔叔,您喝水的样子,跟我爸爸一个样。”
“你爸爸是什么样?”
“是……不是没礼貌呀,叔叔,这可是我妈说的,她说跟我们家的老黑牛喝水一
样。”
“好小子,你说我是牛饮!”男人突然很兴奋,起身拍了站在床边的男孩的肩膀一
下,那肩膀很结实。是个结实的小伙子,男人在心里这么想。
“我要走了,小子,谢谢你的水。我就是来借水喝的,可惜你小子想起来太晚,让
我渴得不行,来了个牛饮。"男人再一次拍拍男孩的肩膀,走出去。
“叔叔,您丢了东西。”
床上,静静地躺着一把刀子
“防身用的,小子。送给你了。你一个人,拿着防身吧。”
男人转过身,身后传来“砰”“吧嗒”的关门锁门声。
男人没有回头,自言自语道:“真是个机灵的小子。”
月亮出来了,男人觉得眼前一片明亮
走在路上的男人想,要是自己的儿子这么有出息,该多好。再过几天就到了探视的日子,管教来信说,儿子最近在里面不太安心,让自己去看看。明天先让工头预支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可以的。 (摘自《贵港日报》2009年8月3日,有改动)
文中说“床上,静静地躺着一把刀子”,这一情节在文中早有暗示,请找出两处并简析。(4分)
文中划线的句子“月亮出来了,男人觉得眼前一片明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语境加以分析。(4分)
请简要分析“男人”这一人物形象。(4分)
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自然段纯属多余,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博会,倾听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
每届世博会都留给我们非凡的惊喜。翻阅l50多年的世博史,犹如品读一本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清晰传来……
150多年来,美国曾先后l3次举办世博会。“举办世博会的过程,几乎就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上海世博美国馆副总代表俞天睦表示,“l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路。”而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历史意义,它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从福特、克莱斯勒等灵活的筹资参展方式,到中国、捷克斯洛伐克众多国家争设独立展馆,无一不显示出“越是艰难时刻,越显合作珍贵”。回望历史,俞天睦感慨地说:“l876年的费城世博会,正是美国建国l00周年,那是世博会第一次在欧洲之外举办。当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今,世博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无疑对未来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作为世博会的发源地,英国用一朵盛开的蒲公英,向世界诉说一个老工业国对未来、自然、城市的探寻。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曾给世界带来太多震撼,人们在“水晶宫”里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和工业品: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按捺不住骄傲和自豪:“每个人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然而,陶醉于第一次世博会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严重污染的河流、日渐减少的绿色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世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1970年3月15日,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亚洲,并且在日本大阪取得了空前成功。欧美尖端技术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的披露,让进入“小康”时代的日本国民大开眼界,其中展出的便携式传呼机、无线电话、视像电话、电动轿车、磁悬浮列车以及罐头饮料、快速食品,迅速商业化和普及化,风靡日本。大阪世博会成功的举办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它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历届之最,志愿者人数最多,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
回望l59年的世博史,中国从“参与者”到成为“东道主”,从一个侧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 l894年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办世博会的主张;1910年,出版家张元济在参观同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后对中国简陋的展厅陈设、偏僻的展位深表痛心。回国后,他“掌舵”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博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2002年,中国郑重申办世博会;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世博东道主之梦终于成真。当充满中国元素的“东方之冠”中国馆拔地而起时,也将一个中国的富强梦嵌入了世博会新纪元的扉页。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这个古老而焕发生机的国度,我们坚信:中国在世博历史上将续写新的传奇! (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4月21日,有删改)
关于世博会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世博会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世博会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
B.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它既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包含着人类对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C.世博会对每一个举办国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举办国可以借此机会增强本国的实力。
D.世博会移至中国举办,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志愿者人数最多,园区面积最大,中国首次参加。

关于世博会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影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13次世博会在美国的成功举办,对美国由发展中国家向世界强国迈进具有重要历史作用。
B.伦敦世博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它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
C.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日本国民进入了“小康”时代,它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D.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古老的中国将焕发出生机,并将逐步实现自己的富强之梦。

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876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启示我们,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无疑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它彰显了各国在艰难时刻合作精神的珍贵。
C.早期的中国人曾有过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梦想才一步步走进现实。
D.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给世界带来了工业革命,l93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对当时的世界经济也具有历史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绘画(有删节)
林语堂
当反对琐细工匠手法的变革到来之时,出现了王维。他本人也是第一流的山水画家。他把中国诗歌的精神与技巧引入其中,有印象主义、抒情性、气韵的强调以及泛神论。这样看来,这位使中国绘画人享盛誉的“南宗之祖”,是受了中国诗歌的熏陶的。
  这种绘画世称“士夫画”,又称“文人画”。到了11世纪,由于苏东坡、米芾及其儿子米友仁等宋代学者的影响,这种绘画变得更为简朴,主观性更为强烈。
  中国的画家们遗留下了卷帙浩瀚、内容深奥的艺术批评论著。他们将“形”(物体的物理形状)、“理”(内部的法则或精神)和“意”(艺术家本人的观念)区别开来。“士夫画”就是对被动的写真手法的反抗。这种手法,古往今来例证俯拾皆是。宋代学者尤重于“理”,即事物的内部精神。
  单纯追求细节精确的绘画是商业画家们之所为,而真正称得上是艺术的绘画应该致力于表现精神。
  然而,这种绘画不是专业艺术家所作,而是文人学士之所为,这一点很有深刻含义。正是这种业余性质,使他们能够用一种轻松愉快的精神去作画。
  作画是文人学士们娱乐消遣的手段,一如书法与绘画的作用。他们没有沉重的精神负担,似乎文人学士们的书法已经很有造诣,还有更多的精力可以用到其他艺术上去,以之为一种快乐而有趣的调剂。二者所使用的工具完全相同:同样的立轴,同样的笔墨,同样的清水,一切都置于案头,也不需要什么调色板。米芾这个士夫画的大家之一,有时甚至以一卷纸来代替画笔,或用甘蔗渣和莲梗代替。
  当灵感和腕底的魔力到来之际,对艺术家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使用的。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传达基本韵律的艺术,其余都在其次。今天甚至有用裸露的手指和灵活的舌尖作画,蘸上墨汁涂于纸上的。绘画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文人学士的消遣。
  这种游戏的情绪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绘画的某些特征,这种特征称为“逸”,此词最贴近的英译为“fugitivenelss ”,即“即兴”、“漂泊”等意,但同时也要有“浪漫主义”和“退隐精神”等意。李白的诗篇也正是因这种轻松愉快的浪漫主义特性著称的。这种“逸”的特质被誉为士夫画的最高标准,它来自游戏精神。如同道学一般,它也是人类为逃避喧闹尘世、获得心灵自由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如果我们意识到文人学士的精神是如何被限制在道德与政治的框架内的,我们就可以容易地理解他们的这种愿望了。士大夫们至少在绘画上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恢复他们的自由的。
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受中国诗歌的熏陶,王维把诗歌的精神与技巧引入绘画之中,成为享有盛誉的“南宗之祖”。
B.苏东坡、米芾等宋代学者绘画更为简朴,主观性更为强烈,成为中国“士夫画”的开创者。
C.对艺术家来说,灵感到来时,什么东西都可以作画,米芾甚至以卷纸或甘蔗渣、莲梗代替画笔。
D.文人学士为突破道德与政治限制,获得心灵自由的游戏精神,使他们的绘画具备某种道学特征。

从文中看,“士夫画”有哪些特征?请分条归纳。
作者认为形成“士夫画”艺术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麻三爷和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
  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
  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
  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
  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
  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竟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过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宴。喝酒、吃肉、唱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
  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寓、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嗫嚅道。
  “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
  “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
——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鹰,对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结合全文,分析麻三爷的形象。
文章叙写了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芦花
(1)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2)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3)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4)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5)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问,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6)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7)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蔑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8)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竟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李笙清)
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从标题看,文章应着重写故乡的芦苇,实际上,文章更多地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作者是如何将芦苇与人事巧妙地联系起来的?(6分
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简要的赏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