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得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得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的体验,第一次写得是被它震撼因而对作者肃然起敬,第三次写得是体味到它的内在生命力而为之深深折服。 |
B.以“浊水”、“湿土”、“地上丛生的草木”入画,没有个性的画匠是不敢为的,这显示出真正的艺术家与“名流”的不调和。 |
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
D.这篇小说通过一幅油画,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命运及世态炎凉,讽刺了芸芸观赏者的苍白和平庸,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艺术穿透力。 |
E.有人认为,芥川龙之介写了一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端倪,这种说法应是有道理的。“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⑴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 |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
2. |
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
3. |
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
4. |
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海明威的书房
海明威的书房是老海为基伟斯特这座美丽岛城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有意思的是,这间书房并不在旧居的那座主建筑中,而是在房子后面的一个被称作马车库的地方。大概在当初建造这座房舍时,这里曾被当作马车库,但后来便一直用作了储物间。海明威一搬进来就把他的书房安在了马车库的二楼。一个很大的房间,几乎占据了整整一层楼。房间四面都有窗户,每个角落都是通透并且明亮的。我们爬上楼梯在门外眺望老海写作的地方。后来知道当初老海并不需要每天爬上这座楼梯,而只需走过那道架在主楼和书房之间的狭窄通道。这是老海亲自为自己建造的一个从物质通向精神的桥梁。
透过那扇不能打开的门看清了老海写作的空间。圆桌上摆放着一架陈旧的甚至锈迹斑斑的打字机,还有书架上那些老海喜欢读的书。想不到的是那位为我们讲解的研究员竟破天荒地打开了那扇书房的门,让我们进去体验老海的精神领地。我站在门外,有点迟疑。在他的再三邀请下,我才诚惶诚恐地走进了老海这间不对外开放的书房。然后他开始讲述老海写作的故事,说海明威喜欢清晨写作,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六个小时后便离开这里,或者去海里钓鱼,或者和朋友们一道去他喜欢的酒吧。
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海明威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午后之死》、《非洲青山》、《获而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等长篇小说,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那样令人震撼的短篇。于是那以后漫漫20年的写作生命中,就只剩下一部不朽的《老人与海》了。
是的,有点诚惶诚恐地站在海明威的书房中央。面对四壁摆设的每一件物品。(1)他的行囊他的烟斗他的画架他的鹿角他的烛台,以及漂亮的顶灯……
研究员突然把圆桌旁的那个椅子指给我,他的意思是问我愿不愿意在海明威曾经写作的这个桌前坐一坐?于是坐下,不知在亲近着一种怎样的激情。紧接着,他又问,愿不愿意尝试着去敲打那台老掉牙的打字机?于是盛情难却地敲击着一个个圆形的字母键。这个旧得不能再旧的英文打字机于是跟随着我的手指。这是唯有在美国黑白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景象。而我,在那一刻,竟然就坐在海明威的椅子上,敲击着他的键盘。但终于那键盘不再能跟随你的思维,因为被按下的圆键久久地不肯弹起来,于是等待……
当时的那种感觉简直难以置信。还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亲近着一位大师的以往。只是坐在那里,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怯怯地敲击着,海明威曾敲击出无数杰作的打字机。 然后起身,退出那种神圣的感觉。只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2)能如此触摸这基伟斯特的、美国的、也是世界的,骄傲。
然后告别海明威。告别这座承载了海明威那么多优秀作品的大房子。在二楼的回廊中,转身就能看到那座照耀着整个海岛的灯塔。海明威的这座房子看不到海,但那灯塔却昭示了,海就在不远处的地方生生不已地涌动着。用了法国作家杜拉的感觉去形容:在特鲁维尔,那里有海。白天,黑夜。即使你看不到海,但那海的意念却始终都在……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见解的研究员”不仅为“我们”打开了老海书房的门,更为“我们”打开了他的精神领地的门、文学世界的门。 |
B.海明威是一位令人景仰的世界级文学大师,而“我”竟这么轻易地走进了他的精神领地,所以感到“诚惶诚恐”。 |
C.海明威清晨写作,6小时后便去钓鱼或去酒吧,说明他是一个创造很有个性而又深谙“一张一弛”之道的作家。 |
D.“因为被按下的圆键久久地不肯弹起来,于是等待……”“我”等待的过程,也是亲近大师、感受大师的过程。 |
E.海明威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都是在基韦斯特岛的书房里创作的,所以它也成了他为岛城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根据上下文,分析(1)句为什么不用顿号点断,而(2)句为什么却要用顿号和逗号点断?(6分)
(1)他的行囊他的烟斗他的画架他的鹿角他的烛台……
答:
(2)能如此触摸这基伟斯特的、美国的、也是世界的,骄傲。
答: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的那座照耀整个海岛的“灯塔”,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作为第一部亮相贺岁档的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然而,“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本报2月3日刊登题为《3年攒足“牛劲”“喜羊羊”牛气冲天》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毫无疑问,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有的孩子甚至说“电影没有电视片好看”、“我们回家去看电视吧”。
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版《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原本很简单,就是正义与邪恶;搬上大银幕后,增加了游戏的情境,仍然可以是一部很纯粹的儿童作品;但电影版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可能高了点儿”,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台词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努力——这种努力是令人尊敬的,它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群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从许多成人观众的反应来看,“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向记者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甚至“靠发短信、打瞌睡混完时间”。在那些念叨着“嫁人要嫁灰太狼”的白领“粉丝”中,也有人对电影版给出了“很牛很蜗牛”的评价,不少人情愿再回头去看电视版动画,因为“在电视里看就不会嫌(它)太简单”。
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这可不是将几十分钟一集的小动画放大成一个半小时,再加上几句成人化台词就可以做到的。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虎年的电影剧本已经开始撰写。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颇受鼓舞,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本地有实力的动画公司合作,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有业内人士认为,“喜羊羊”6800万元的票房,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或者说只是一部“概念电影”。撇开其成功的商业运作和宣传造势,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上映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
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只有这样,“喜羊羊”的成功才不会是昙花一现。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了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展观众的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高。 |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常开不败。 |
E.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来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率。文章提到“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纵观全文,“缺少人性关怀”指的是什么?
文章提到“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那文中所指的“误区”指的是哪些方面?
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茶”字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证。
首先是“茶”字的来历。根据许慎的“六书”分类法,“茶”是一个形声字。但它的最初形式并不是“茶”,而是“荼”。“荼”有多重意义,其中一项就是茶叶。我们发现,“荼”的读音和“余”相关,后来荼之所以读“tú”,是因为这个读音从余“yú”而来,自汉代起, “荼”又有了一个读音,就是现在的茶“chá”,“荼”作“茶叶”解释时读“chá”是颜师古的注首先提出的。
那么,为什么 “荼”与 “茶”的形旁都是“艹”字而不是“木”字呢?这是因为对于认识有限的古人来说,灌木与草的不同,他们难以精确区别。反映在造字上,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偏旁都用 “木”,而象茶、荆一类的灌木,偏旁都从“艹”。
其次是根据历代的文字、文物留传着 “荼”是如何演变成“茶”的。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候林立。各国所处地域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当时的字形随意性很大,有线条直、曲的变化,通用偏旁,增减笔画等等。但由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趋同性,文字仍是共性大于个性,按照字体的发展规律演变。在这种情况下,“荼”字仍根据其形旁、声旁变化,不离其宗。
到了汉代,字体统一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由小篆演化成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字体,比小篆更简便。同时,汉代的印章艺术极为繁荣,制作精美,风格多样。汉印中不少刻有关于“茶”、“荼”两字。如近年曾在长沙出土一枚汉印,上刻“荼陵”两字,这枚石印成于汉武帝时,是迄今发现较早的有关“荼”字的实物印证。荼陵古称荼乡,今称茶陵,陆羽曾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是个与茶叶关系极其密切的地方,这证明了“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写法,而汉代后期,就发现有以下记载的竹简:“我灵座上,唯设糕饼,茶饮,果酒可矣。”这段交付后事的竹简说明至迟在汉代后期,“茶”字已经正式出现。但当时这个字的字型尚不稳定,还处在“荼”“茶”通用的状态,“茶”还是“荼”的不自觉衍生。汉代字体随类赋形,文字笔画有多重文化。 “荼”、“茶”两字甚至到唐代还有通用现象。从当时的大量文献中可见“茶”字已经基本确定,但在著名的《不空和尚碑》中,仍用了“荼”字。直至中唐以后,陆羽的《茶经》一出,大行于世,然后“荼”字正式减笔而成“茶”字。《茶经》可谓是由荼及茶变化的决定性一笔。从此茶字就是完全的今体字,沿用至今。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荼”字在造字时就有多重意义,其中一种意义就是现在的“茶”。 |
B.当“荼”当“茶叶”讲时,它的读音应该是“chá”. |
C.“荼”与“茶”的形旁都是“艹”,是因为古人把灌木类植物归于草本植物。 |
D.从出土的文物可知,“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写法。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荼”是一个形声字,“艹”部表意思,“余”表读音。 |
B.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侯林立,长期的战乱直接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 |
C.写有“糕饼,茶饮,果酒可矣”的竹简,证明了在汉代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
D.“荼”“茶”两字通用现象,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以后才将“茶”固定为今体字。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荼毒生灵”中的“荼”不能理解为“茶叶”,也不能读“chá”。 |
B.秦统一天下后,曾统一过汉字,但是,表示“茶叶”的意思时,是用“荼”还是“茶”,并没有得以统一。 |
C.陆羽写《茶经》的目的之一就是将“荼”字正式简笔而成“茶”字。 |
D.苏轼《石钟山记》中“至莫夜月明”的“莫”通“暮”。可以推知“莫”到“暮”的演变与“荼”到“茶”的演变有类似的地方。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明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母亲何雪媛没有文化,她的启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1916年,林徽因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该校教风谨严而得法,原本聪慧的林徽因受到良好培育,日后出色的英语水平即起步于此,并早早萌生了文化意识。
1920年春天,其父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特意携林徽因同行,旅居伦敦一年有半。林长民行前明确告知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要汝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也是在伦敦,林徽因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父亲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林徽因从她那里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
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以诗人的眼睛发现,坚硬冰冷的建筑物中蕴涵着“诗意”和“画意”,她提出了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的色彩,这是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建树。
1928年,新婚不久的林徽因、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她力争要与梁思成同行外出考察,在五六年时间里,林徽因的足迹遍及六七个省份。最为辉煌的一次考察,要数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发现。当时日本人曾扬言,中国的唐代木构建筑已不复存在,要看这样的建筑只有去他们的奈良。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志要找到中国唐代的木结构建筑。1937年初夏,梁思成、林徽因向五台山进发,山路狭窄崎岖,他们只好骑驮骡前行,蹒跚了两天,在黄昏中突然望见了夕阳下金光四射的宏伟殿宇,再近看远翘的飞檐,硕大的斗拱,还有柱头、门窗,处处都像唐朝工匠的高超手艺。野外考察古建筑的生活异常艰苦,常常要担心断餐,行路都要靠原始的大车和毛驴。而林徽因,一个身患肺结核的弱女子,却和男人一样,餐风宿雨,爬梁上柱,显示出她的坚忍、乐观以及对理想的执著。参加新中国国徽的设计,是林徽因事业上的又一个辉煌。在毛泽东主持的政协二次全体会议上,全体起立通过了国徽图案决议。在这庄严时刻,受特邀出席大会的林徽因泪花簌簌。(节选自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林长民携女同行可谓用心良苦,不仅希望她能拓宽视野,还希望她能增强改良社会的责任感。 |
B.伦敦之行让林徽因领悟了建筑的魅力,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也成就了她的艺术气质。 |
C.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建筑物中不为常人所知的美。 |
D.林徽因虽是梁思成妻子,但在建筑事业上她并不依赖于他,而是坚忍、执著地与他一起求索。 |
E.梁思成、林徽因对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考察历尽艰辛,其动力源于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从文中看,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答: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林徽因取得建筑学多方面成就的原因。(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