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陈涉世家》,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爱士卒,楚人之  怜:爱戴。
D为天下,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先天下之忧而忧
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D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1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选自《桃花源记》)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选自《陈涉世家》)
【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尉果笞广
③诚不可缺④卒亡天下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两处)
房 玄 龄 奏 阅 府 库 甲 兵 远 胜 隋 世
填空。
陈胜“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 “。”为了给起义营造舆论氛围,陈胜做了两件事(用文中语句概括为四字短语)。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①既望:指农历十六日。②属:同“嘱”,此处引申为“劝酒”。③共适:共享。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于泉上(2)醉翁之不在酒
(3)泛舟游赤壁之下(4)而莫消长也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耳得而为声

A.醉翁意不在酒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有良田美池桑竹
D.募有能捕者,当其租入。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还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请结合【乙】文第2节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虽有佳肴》,完成下面问题。
虽有嘉 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也()(2) 教然后之()
(3)然后能自也() (4) 教学相()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之谓乎?(《虽有佳肴》)②子好骑(塞翁失马))
B①虽有道(《虽有佳肴》)②日中不,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C①学半(《虽有佳肴》)②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D①然后能自也(《虽有佳肴》)②遂溯流而上矣(《河中石兽》)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其此之谓乎?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虎视久之熟:
(2)虎亦卒去卒: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


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面横线点的词。(2分)
无与为乐者②怀民亦未
相与步于中庭少闲人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事),这是事之雅者; (景),这是景之美者; (情),这是情之深者。(3分)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2分)
答: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2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