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②化学键可以使离子相结合,也可以使原子相结合
③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还原的过程
④Ksp不仅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且还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
⑤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减少,正极质量增加
⑥Al和Fe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⑦干冰和氨都属于弱电解质
⑧汽油和花生油的主要成份都是油脂
| A.①③④⑦⑧ | B.②③④⑤⑧ | C.③④⑤⑦⑧ | D.①③⑤⑥⑦ |
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已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A |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
氧化性:Cl2>Br2>I2 |
| B |
c处先变红,后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
| C |
d处立即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
| D |
e处变红色 |
还原性:Fe2+>Cl- |
某实验小组对一含有Al3+的未知溶液进行了如下分析:(1)滴入少量氢氧化钠,无明显变化;(2)继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3)滴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白色沉淀明显减少。实验小组经定量分析,得出如图所示沉淀与滴入氢氧化钠体积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未知溶液中至少含有3种阳离子 |
| B.滴加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 mol·L-1 |
| C.若另一种离子为二价阳离子,则a=10 |
| D.若将最终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其质量一定为6 g |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32-、⑥SO42-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 (1) |
用pH试纸检验 |
溶液pH大于7 |
| (2) |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
CCl4层呈橙色 |
| (3) |
向(2)所得的水溶液中加入 Ba(NO3)2和稀HNO3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 (4) |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
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⑤
将15.6g Na2O2和5.4g 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HCl气体6.72L(标准状况),若忽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最终得到7.8g的沉淀 | B.反应过程中得到6.72L(标准状况)的气体 |
| C.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l)=2.0mo/L | 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Cl-)+c(OH-) |
如右图装置,将溶液A逐滴加入固体B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为浓盐酸,B为MnO2,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褪色 |
| B.若A为醋酸,B为碳酸钙,C中盛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液变浑浊 |
| 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1C13溶液,则C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 |
| D.若A为浓硫酸,B为Na2SO3固体,C中盛石蕊试液,则C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