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
|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
|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
|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
|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 B.政治主张的分歧 |
| C.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 D.社会性质的差异 |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
| B.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
|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
| D.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个“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要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中不可能有()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继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