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竞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丰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6)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呜,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7)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8)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11)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12)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13)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14)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15)她在守望,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文意说说你对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
从全文看,题目“孤独的守望”包含了哪些含意?
文章的最后四段描写村庄深处的一位老人,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1)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2)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在战争中我常常注意用兵,觉得它和作文的诀窍完全相同。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甲],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乙]。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丙],打不来胜仗。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
(录自朱光潜《选择与安排》)
1.上文里加黑的词“这样”和“它”分别指代什么?
答:①这样:
②它:
2.空格甲、乙、丙中应填的恰当成语分别是:
A.各就各位当仁不让草木皆兵 |
B.因势乘便独挡一面一盘散沙 |
C.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乌合之众 |
D.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散兵游勇 |
3.怎样是“死读”,怎样是“活读”?
答:
4.举例说明[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
5.用一句话概括出[2]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答: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能引起人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使人有茅塞顿开感。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能打开心扉,照亮道路,指明方向。
像“无诗转为读书忙”就是这样的一句。常写东西的人,大都把写作看作事业,看作爱好,但总得有所感才可发可写。而“感”又不像自来水,打开龙头就往外流。无感可发时怎么办呢?像鲁迅说的那样,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翻了,就会长知识,所谓的灵感往往也就会倏忽而至。
谈起读书,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这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了吗?
但是,当读到鲁迅先生说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便不由为自己发现的乐趣感到惭愧了,并进而警觉起来。
人常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晚年体重不过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说他骨头硬,实际上是说他的思想硬、信念硬。
晚明黄道周被清兵俘虏就义时,不肯跪。刽子手砍了一刀,头未掉。刽子手害怕了,跪下道:“请先生坐下。”一个身陷缧绁的文弱书生,却能使一个身强力壮手执钢刀的刽子手跪下,骨头是够硬的。
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他们在爱国爱人民,深明民族大义这一点上,是从来不含糊的。
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他的学习法,用现代人的习惯,可粗略地概括为“四要”,即要读书,要思考,要观察,要比较。他主张,读好书,也读点“帝国主义者”的书,[甲];读“死书”,[乙]。[丙],不能把脑子让给“别人跑马”。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丁]
《明史》称黄道周“文章风节高天下”。我们则完全可以说,鲁迅文章悬日月,鲁迅风节照千古!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开卷就可以得益。但更主要的还是学他的为人,学他的志节。为此,就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
[注]五浊:佛教名词,即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1.第二段中有一个现成的语句,跟“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意思相近,它是
答:
2.“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这里的“调整”是指
A.调整好读书的环境 B.调整好读书的心境
C.调整好心情和环境 D.调整好读书的情趣
3.这里所引鲁迅的话,意思是
A.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其实只是使其思想越来越顽固不化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为止。
B.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思想感情就会逐渐变得冷漠坚硬,他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
C.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就会逐渐变成一种脱离社会人生的自我满足。
D.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就会逐渐由浓厚变得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4.从上下文看,“自己发现的乐趣”是
A.翻了书,长了知识,获得了灵感。
B.读到好诗、警句,有茅塞顿开之感。
C.关起门来,如在“净土”,不受干扰,独享读书之乐。
D.自我调整,即可自得其乐。
5.作者引述了鲁迅、黄道周的例子,又说“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联系上下文,他所要强调的是原文中的哪一句话?
A.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
B.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
C.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
D.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
6.下面四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丙]、[丁]处摘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加以还原(把每句前的序号,分别填入[甲]、[乙]、[丙]、[丁]后的横线上)。
①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②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③“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了”
④做到“知己知彼”
[甲]
[乙]
[丙]
[丁]
7.“为此,就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这句话中的两个“自己”指代对象有没有区别”说出理由。
8.通读全文,指出下列判断哪几个是错误的(只需在“答”后的横线上填上序号)。
①“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对这种启迪,作者始终肯定的。
②“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和“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这两句所比喻的对象是完全相同的。
③本文提到的“死书”,是指对生活毫无用处的书。
④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谈读书问题,说明要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好学的精神。
⑤文中用“自来水”打比方,是为了说明对生活感受不是想有就有的。
⑥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取决于他的好学精神。这个看法是片面的。
答: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②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③而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④“传统”和“文化传统”等概念,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本无所谓褒贬。⑤但当这些概念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时候,在价值指向上,它就与“优秀”、“进步”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⑥因此,我们所讲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⑦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传统,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的思想内涵。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摘自张岱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1.从画横线的词语中,摘取最能反映“传统”这一词性质的四个词语
答:①②③④
2.第一段文字共由七个句子组成,请用“/”标明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①②③④⑤⑥⑦
3.第⑤句中“这些”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找出下面的说法与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相对应的关系 [ ]
A.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被称为“东方文明的精髓”。 |
B.强调人与人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
C.刻苦学习,不甘人后;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为公众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为崇高的理想竭心尽力奋斗,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 |
D.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
E.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原则,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标志。
a与()对应 b与()对应
c与()对应 d与()对应
5.简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杨仰止
王本道
①西域之旅,每天要有大量的时光消磨在旅途之上。自从第一眼看到了胡杨,接连几天,我在旅途之上便总是隔着车窗,悉心凝望胡杨的身影。于是,我看到了晨光曦微之中,她的突兀与古劲;烈日炎炎之下,她的昂奋与蓬勃;夕阳西下时,她的葱茏与俊秀。让我稍稍有些失落的是,资料中曾介绍说,“成年的胡杨树高十多米,树干粗大,足可数人合抱”。而我所见到的胡杨,大多数不过五六米高,那树干也谈不上挺拔,有的甚至弯曲而多枝权,类似较高的灌木。为了能认识胡杨的真谛,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的一片胡杨林。
②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她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枝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走进胡杨林深处,我立刻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她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鹤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象空间。
③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些成员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我忽然想起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说过的一席话:“在那样的风沙干渴中,可以整整地活一千年;死了,又可以挺挺地站立一千年;最后倒下了,又还可以不腐烂不散架,把自己的形态保持一千年!”她的生命经历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
④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她们像大漠卫士,沉寂而虔诚地守护着这片广袤的土地。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1]、拱北、敖包[2],是“十三连”。它们共同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这些“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滞,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卞了,她的生命还在大地原深层中延续着……
注: [1]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
[2]“十三连”的内涵: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说那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为什么? (4分)
答:
2、联系全文,理解“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的内涵。(4分)
答:
3、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胡杨的感情,并分析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五个“有的……”句子,从外形、神态、动作等方面写出了胡杨活生生的“灵性”,给我们生动形象的想像空间。 |
B.作者引用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的那段话,旨在证明胡杨的生命力旺盛,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
C.此文运用了比拟、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语言与胡杨一样富有刚性。 |
D.这篇文章与巴金的《灯》一样,都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
E、文中写到了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胡杨的情态和胡杨林中不同年龄段的胡杨,写到了胡杨的外形内神,为结尾一自然段的叙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挽住春天
一切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永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莱沃那·特·文西是发见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特·文西与鲍梯却梨或奇朗大育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特·文西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氛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鲍梯却梨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见莫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莫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采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特·文西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特·文西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之纳(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沃那·特·文西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特·文西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注:《瑶公特》即《蒙娜丽莎》。特·文西现在通常译为达·芬奇
1、第四段,“在这些研究上”中的“这些”指代什么内容?
答:
2、特·文西(达·芬奇)为什么画了“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采的眼睛”? (4分)
答:
3、特·文西(达·芬奇)的绘画技法有什么特点?试分条概括。(6分)
答: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推断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蒙娜丽莎”的脸部轮廓是浮动的,只有体积,没有线条,让人感受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 |
B.鲍梯却梨的作品非常注意人物脸部的轮廓,往往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但人物的体积感不强。 |
C.“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在口缝之间,脸上的凸陷、眼睛的倾向、下巴部分不规则的线条,都是“中心”的余波,也是微笑的标识。 |
D.以黑发与纱网衬托苍白的脸色,以无数细小的衣褶烘托双手的立体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烘云托月的艺术表现手法。 |
E.《蒙娜丽莎》是一位长期潜心思考,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天才创作出的绘画极品,绝不是兴之所至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