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在这里主要
A.指出了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经济原因 |
B.肯定了农村公社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
C.肯定了农村公社对巩固中国专制制度的巨大作用 |
D.批评中国人愚昧迷信、守旧驯服 |
王夫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揭露了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 B.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
C.提出了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 | D.抨击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 |
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以下各项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A.宣称“仁义”是最高的道 | B.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D.提出“尊王攘夷”,强调“华夷之辨” |
朱易安在《汉学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说:“反思我们的研究便会发现,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体系,我们并没有好好地梳理;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研究,本质上是丢弃了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朱易安所说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指
A.天人合一学说 | B.经世致用学说 |
C.知行合一学说 | D.格物致知学说 |
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