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②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③,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④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集释》)
【注】①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②社鼠:穴居社神木俑中的老鼠。③阤zhì:崩塌。④鲧:尧时部落首领,相传治水九年未成。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挂。 |
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怀:怀藏。 |
C.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周:结党营私。 |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手扶拐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 B.熏之则恐焚木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主焉得无壅 | D.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
而人之所罕至焉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译文:
(2) 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译文:
(3) 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②悛(quān):改,悔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亦迁海康,书告曰书:写信 |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绮:美丽,华丽 |
C.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
D.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贻:遗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不拘于时,学于余 |
B.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其孰能讥之乎 |
C.不见老人衰惫之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艰①归,补湖广。正统初,擢御史。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敕济往廉②之。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帝大嘉之。已,巡按四川。威州土官董敏、王允相仇杀,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驰檄谕之,遂解。
十一年出为安庆知府。岁比不登,民间鬻子女充衣食,方③舟而去者相接。济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者。且上疏请免租,诏许之,全活甚众。又为定婚丧制,禁侈费,愆嫁葬期者有罚,风俗一变。
饥民聚掠富家粟,富家以盗劫告。济下令曰:“民饥故如此,然得谷当报太守数,太守当代尔偿。”掠者遂解散。
济卒官,民皆罢市巷哭云。
(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①艰:指父母之丧。②廉:考察;查访。③方:两船并行。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闻:有名声 | B.敕济往廉之敕:朝庭下令 |
C.尽得不法状状:情状 | D.愆嫁葬期者有罪愆:失掉、错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济为政以德的一组是:
①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 ②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 ③驰檄谕之,遂解
④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 ⑤上疏请免租 ⑥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永乐年间,周济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后又到都察院任职。都御史刘观推荐他担任御使一职,他坚决地推辞掉。 |
B.镇守大同的太监十分骄横,周济假托皇帝的命令,装成普通人模样,背着柴,深入到这个太监的家中,终于弄清了他违法的情况。 |
C.威州土豪董敏、王允相互仇杀,朝庭命周济率兵征讨,周济恩威并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通过下达檄文劝说董王二人,终于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
D.周济任安庆知府时,民间出现饥荒,周济通过借粮放赈、上疏免租、禁奢侈浪费和鼓励饥民劫富自救等措施,使许多老百姓活了下来。 |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2)全活甚众
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共19分)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韩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①。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畏恶:害怕、嫉妒 |
B.高帝以陈平计以:用 |
C.居常怏怏怏怏:怀疑 |
D.素与信善善:友善、交好 |
下列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信初之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项王死后,亡归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
C.欲谒上,恐见禽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
D.高祖且至楚臣死且不避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
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共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后汉书·陈藩传》)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则县之县:通“悬”,悬挂 |
B.坐左转修武令坐:因犯……罪 |
C.事亡如存事:侍奉 |
D.蕃常疾之疾:嫉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谏争不合作《师说》以贻之 |
B.唯蕃能致焉或师焉,或否焉 |
C.蕃因与窦武谋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
D.若陈蕃之徒之二虫又何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璆下陈蕃之榻,使者造假遭遇毒打,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藩鲜明的个性特点。 |
B.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 |
C.陈藩和窦武密谋消灭宦官的事情泄露,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 |
D.陈藩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直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
(2)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觊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觊见之,伪喜,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曰:“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曰:“废帝侈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觊曰:“江东处分,莫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时年五十一。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醉辄弥日不醒辄:总是 |
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疑:怀疑 |
C.乞于此货之货:卖出 |
D.嵴山民缚觊送诣晏诣:到 |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
A.①③④⑤ | B.②③④⑥ | C.③④⑤⑥ | D.①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死。 |
B.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酒醒才可召见。 |
C.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弟道存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
D.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