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表为我国主要大河流域水量平衡值,读表2回答16~18题
流域 |
流域面积(km2) |
降水量(mm) |
径流量(mm) |
蒸发量(mm) |
径流系数(%) |
蒸发系数(%) |
松花江 |
557180 |
525 |
145 |
380 |
27.5 |
72.4 |
黄河 |
752443 |
492 |
76 |
416 |
15.4 |
84.6 |
淮河水系 |
261504 |
929 |
191 |
738 |
20.6 |
79.4 |
长江 |
1807119 |
1055 |
542 |
513 |
51.4 |
48.6 |
珠江 |
452616 |
1438 |
772 |
666 |
53.7 |
46.3 |
雅鲁藏布江 |
246000 |
699 |
474 |
225 |
67.8 |
32.3 |
雅鲁藏布江蒸发系数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量大 | B.气温低 | C.峡谷深 | D.光照弱 |
将表中河流按水量平衡值进行分类,下列各组中最为合理的一组是( )
A.长江、珠江 | B.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 |
C.黄河、松花江 | D.松花江、雅鲁藏布江 |
表中河流从水量平衡值角度分析,最容易被污染的是 ( )
A.珠江 | B.淮河 | C.雅鲁藏布江 | D.黄河 |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a、b、c三条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是()
A.全村、村中心、村周边 | B.全村、村周边、村中心 |
C.村周边、全村、村中心 | D.村中心、全村、村周边 |
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 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 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在 M、P、Q 三处中,最可能是高级住宅区的是()
A.M | B.P | C.Q | D.P 和 Q |
新建石油化工城应选在()
A.甲——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 B.乙——离飞机场较近 |
C.甲——水陆交通便利 | D.乙——距城市较近,市场广阔 |
要减少该市中心区在下雨期间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 B.扩大城市的规模 |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 D.推广使用渗水砖 |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右图中0点为l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A.沼泽大面积萎缩 | B.土地荒漠化 | C.森林面积锐减 | D.生态用水紧张 |
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从0点移到P1点主要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
B.重心从0点移到P2点主要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雨水被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与地下水的总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读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地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A.北京 | B.山西 | C.江苏 | D.海南 |
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④ |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关于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
B.库区水汽蒸发量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多 |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
在F处建有一个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A.海陆间大循环 | B.跨流域调水 | C.水库 | D.地下水补给湖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