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且百岁,底春裘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其意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之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巧能矜:自夸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
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请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2)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令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击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干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审堂下之阴审: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都:都城
C.守法弗变则悖悖: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糊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乃设九宾礼于廷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1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邪?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判断,辨别
B.而亦无颠危之患危:危险,祸害
C.间诣余言诣:拜访,探问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第:只,仅止
9.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下其谁非盲也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不盲者之尽盲”的一项是()(3分)
①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②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③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
④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⑤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⑥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
A.①③⑥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11.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②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13.用“/”给下面划线的部分断句。(4分)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晏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迁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 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通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闻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天禧初,进位太保.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一日,帝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一再三问,不对.因曰:“试以卿意言之.”旦强起举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巨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遂辞退.后旦没岁余.竞用准为相.,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权:暂代官职
B.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驾:帝王
C.臣备住宰府备:满足
D.当坐死者百余人坐:因犯……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①惊视之,乃旦也.
②候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①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王旦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表请天下建常平仓
②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
③所虑者政令,罚之不当
④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⑤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
⑥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A.④⑤⑥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④⑥
11.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契丹入侵时,王旦先随皇帝到澶州,后派回京城代理雍王处理留守事宜,他严令禁人传播.直到战争结束,他家里的人还不知道他回了京城,还以为他在前线,专门到郊外迎接他.
B.宫中失火,真宗很痛心两朝积蓄的财物一朝殆尽,王旦则认为财物事小,政令赏罚不当事大,首先要求罢免自己,使得真宗下诏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后来有人发现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要杀一百多人,王旦说服真宗不要追究.,
C.皇帝非常信任王旦,王旦却不愿意干预皇帝时继承人选的安排,并且说了解臣子谁也比不上国君,请皇上自己选择.
D.王旦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寇准专门说他的坏话。他却总是称赞寇准的好处,并且坚持向皇帝推荐寇准,才使寇准有机会成为一代名相.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3分)
译文:
②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2分)
译文:
③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2分)
译文: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于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cui,椽子)崩,侨(子产的名)将厌(通‘压’:下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通“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13.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用/断开.(3分)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
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先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超:越级
B.时辽事方急急:着急
C.以左侍郎理部事以:介词,凭、用
D.守敬且尔且:副词,尚且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光启有志用世的一组是()
①累疏请练兵自效。②由庶吉士历赞善。③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④练兵通州,列上十议。⑤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⑥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A.①③⑤ 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光启,字子先,是上海的人。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并完全掌握其方法。
B.徐光启曾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虽然考虑采纳他的建议,但因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最终没有被采纳。
C.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而是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徐骥因主动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而被升为太保一职。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 (5分)
译文: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5分)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山涛为吏部尚书(《资治通鉴》)
以前太常山涛为吏部尚书。涛典选十余年,每一官缺,辄择才贲可为者启拟数人,得诏
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言之于帝,帝益亲爱之。涛甄拔人物,各为题目而奏之,时称“山公启事”。
涛荐嵇绍于帝,请以为秘书郎,帝发诏征之。绍以父康得罪,屏居私门,欲辞不就。壹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绍乃应命,帝以为秘书丞,初,东关之败,文帝问僚属日:“近日之事,谁任其咎?”安东司马王仪对曰:“责在主帅。”文帝怒日:“司马欲委罪孤邪!”引出斩之。仪子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未尝西向而坐,庐于墓侧,旦夕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读《诗》至。衷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为之废《蓼莪》「注1」 。家贫,计口而田,度身而蚕;人或馈之,不受;助之,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褒辙弃之。遂不仕而终。
臣光日: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事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注2」 ,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注l:《蓼莪》,《诗经‘小雅》篇名.歌咏“为人子必须尽孝”,诗中反复吟哦“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吴天罔扳”。
注2:晋惠帝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败绩于荡阴,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丽嵇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惠帝,被乱兵所杀。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言之于帝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绍以父康得罪令以责之里正
C•树为之枯缇骑接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D•计口而田子路率尔而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涛典选十余年典:主管,执掌。
B.得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显:明显。
C•近日之事,谁任其咎? 任:听凭,放任。
D.司马欲委罪孤邪!委:推卸。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短文写到的人物有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文中的文帝)、吏部尚书山涛、嵇康与其子嵇绍、王仪与其子王褒。短文说的是山涛掌管吏部为晋武帝推荐干部很能干,嵇绍事晋、王褒不事晋,以及《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B 山涛任吏部尚书推荐干部,善于揣摩晋武帝的意思。他先拟出数人,看晋武帝倾向于哪一个,他就将这个人排在推荐名单的前头,因此每次推荐的干部都被晋武帝任用。大臣们不知就里,以为是山涛太过于自作主张了。
C•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残害死了,他的儿子嵇绍却在山涛的劝说下,出来为晋王朝服务;而王褒则因其父王仪不该死而被文帝司马昭害死了,终生不仕。司马光按照忠孝标准对这两人不同的做法都表示了赞同。
D•王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他成天哀痛父母,吟哦《诗经•小雅。蓼莪》篇,使得他的学生都不敢再吟诵这首诗了。学生们看到他生活贫困,经常周济他,帮助他做农活,最终让他安享天年。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1) 涛谓之日;“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
译文;
(2) 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事晋室可也。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