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一盒饭的能量(王祖远)
①这是城市里的一个贫民家庭。不足50平方米的小商品房,母亲没有工作,父亲给一家小工厂打工,还兼做家政工,儿子刚上中学。
②儿子跟风,看见别的同学有足够的零花钱,他也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朝家里要钱。父亲是个宽厚人,虽然有时也觉得儿子在撒谎,但却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把一天的辛苦钱全给了他。因为住房按揭,一家四口每天的开支,父亲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但对于这一切,儿子却浑然不觉,好像年轻人挥霍天经地义。
③为了省钱,并让儿子吃上学校的食堂,父亲从没有叫过外卖。母亲每天给他做好盒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家庭经济实在入不敷出了,儿子也改为带盒饭。母亲做什么,父子俩带什么。
④父亲发现,他每天的饭菜都是土豆番茄汁。番茄汁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吃饭时,把盖翻过来横在边上,再把饭上的番茄汁移到盖上,于是压着番茄汁的那一层饭就变成了浅红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只是,天长日久,父亲也吃腻了,想要换换口味,想想,只那条件,也就罢了。
⑤有一天,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父亲习惯地从包里取出饭盒,打开盖一看,他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烤蛋,还有莴巨。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接着打开装饭的夹层,更是惊讶的不得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色的海苔。
⑥海苔便饭,那还是20年前母亲在世时曾经享用过的美味了,现在再看到,父亲的眼眶不由热了起来。
⑦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热乎乎的。回家的路上,他还用当天做家政的钱在路旁买了4个很贵的甜瓜。然而,走到大门边时,他听到了儿子发脾气的声音:“那样的饭菜,打发猪啊?”
⑧父亲不由有些火了,海苔便饭,这样美味的饭菜都不能吃,还要吃什么?他正想要进屋,却听到了母亲的声音:“儿呀,是娘把你的饭盒跟你爸爸的搞错了。”这时,父亲才发现儿子那盒原封未动带回家的盒饭——土豆番茄汁下,铺一层浅浅的红色。母亲看了看他,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但儿子的脸上,却满现着愧色。
⑨从此,儿子发生了变化,再也不伸手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很粗野,但话语中却隐含着柔情。
⑩跟以前一样,父亲还带着土豆蕃茄饭,儿子也主动要求带土豆番茄饭。儿子说:“同样都是饭嘛,有啥不能吃呢?”但父亲明白,是那盒拿错了的饭菜,让儿子变得懂事多了。那盒饭中,有浓浓的亲情。 (选自2007年第4期《青年博览》)阅读全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主要内容。
父子俩的饭盒因母亲的粗疏被“掉了包”,父子二人各有什么反应?(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第3段写到:“为了省钱,并让儿子吃上学校的食堂,父亲从没有叫过外卖。”句中划线词有何作用。
“从此,儿子发生了变化”,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儿子发生了哪几个方面的变化?
文中所刻画的几个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散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结合语境,揣摩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
作用:作者在第③段说:“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第④段又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你认为作者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本文在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国人现在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遭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文段要论证的观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B.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D.“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
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由是()
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人。 |
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
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着。 |
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前面说“笼罩了一切”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
B.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
C.作为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全文采取了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选段是通过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论证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谬论。 |
D.①—④段先后巧妙地使用了仿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文章的语言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下面的四句话所表达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②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④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A.讽刺愤慨自豪赞颂 |
B.赞颂自豪愤慨讽刺 |
C.自豪讽刺赞颂愤慨 |
D.愤慨赞颂讽刺自豪 |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里的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规律 | B.气候变化 |
C.物候现象 | D.四季景色变化。 |
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A.作诠释列数字 | B.下定义举例子 |
C.作比较举例子 | D.列数字作比较 |
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
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
阅读《谈生命》中的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①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②,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③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④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对本段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
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A.脱离喧嚷展示呈现 |
B.挣扎喧叫伸展展示 |
C.摆脱欢叫展示表现 |
D.挣脱喧闹伸展呈现 |
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奋斗与努力,“又长成一棵小树”只能是梦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
B.与前面的“也许”相照应,表现了小树的再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
C.作者对这棵消融于大地的树能够再生没有足够的信心。 |
D.这句话强调了在生命的历程中,今生今世就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
下面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一棵小树,以此揭示生命生长.壮大和衰老的历程。 |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的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但却有几分惆怅和虚无。 |
C.“破壳出来”“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消融了,归化了”这些语句喻示了人的生命历程。 |
D.选段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
选段感情基调的变化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充满激情,继而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更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
B.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是超乎寻常的平静。 |
C.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
D.开始充满激情,继而是“宁静和怡悦”, 最后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