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亨②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④,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⑤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⑥,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刘平传》)
注 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亨: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冒:迎着,顶着。⑥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与贼期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 B.贼乃敛兵止敛:聚集。 |
C.后数日萌竟死竟:竟然。 | D.狱无系囚系:关押。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和“尽忠义”的一组是( )
A.“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号泣请曰:“请以身代府君。” |
B.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今旦为老母求菜……还就死 |
C.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
D.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平倾其创血以饮之……至其本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拟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后来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2)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3)萌伤甚气绝,有顷,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
文言文阅读:共24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琦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踢辄分其魔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失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俊俊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官虽小,可以谕大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兵:将领和士兵。 |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有曲道路。 |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成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 |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C.既出塞,出东通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晓勇协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劝,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转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贾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已辫护,于是引刀自刭。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4分)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3分)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勒兵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岁解属文属:写作 |
B.耀卿躬自条理躬:亲自 |
C.上将幸东都幸:宠幸 |
D.上深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
B.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
C.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
D.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 |
B.裴耀卿担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
C.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刑。 |
D.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
②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裴耀卿“有善政”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馀,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楚,楚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楚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楚,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楚。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楚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楚。楚闻王翦益军而,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楚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楚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楚地城邑。岁馀,虏楚王负刍,竟平楚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篇》)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谢:推托。 |
B.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顿:困顿、疲弊。 |
C.夫秦王怚而不信人怚:粗疏,鲁莽。 |
D.秦因乘胜略定楚地城邑 略:攻占。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翦带兵作战勇敢或用兵多谋善断的一组( )
①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②岁馀,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 ③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④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 ⑤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⑥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A.①③④⑤ | B.①④⑤⑥ |
C.②④⑤⑥ | D.②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时,王翦假托有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回到家乡频阳养老的。 |
B.当国难当头之时,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
C.秦国在攻取楚国前夕,李信认为只需用兵二十万,王翦却坚持非六十万不可。这说明秦代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局势极不稳定。 |
D.秦王为扭转局势,亲自驰往频阳,请王翦挂帅出征并且满足他的要求,将全国兵力六十万人都归其指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闻楚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5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去而事智伯去:前往 |
B.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 |
C.卒释去之卒:最后 |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3分)( )
①去而事智伯 ②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彼义人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赵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涂抹厕所,想在赵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赵襄子识破。 |
C.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赵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
D.豫让在赵襄子经过的桥下行刺赵襄子,被发现后毫不畏惧。在想办法突围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拔剑自刎以报智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
B.距关,毋内诸侯内:接纳 |
C.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
D.不如因善遇之遇:相逢,会面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①良曰:“长于臣。”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
D.①沛公默然 |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3分)(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