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第二自然段画线句中,用“暴风雨”修饰“哀伤”有什么作用?
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哪些技巧,并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在这一个小时发生的故事里,“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 |
B.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
C.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的不近人情的淡然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的人。 |
D.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
E.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还有一座园子,也极大,极美,且又极静。她的正式名字叫中共中央党校,但我心里叫她马列公园。
(二)说是公园,是因为她有山,有水,有湖,有亭,有桥,有榭。但最多的是花,草,树。这里的花从春到秋是连续不断的。花之外便是草,一色碧绿铺满除却房和路的各处。草地上有树,杨可参天,柳拂人面,松柏、银杏、古槐及核桃、柿子等果木,或随路延伸,或依山起伏,或在湖畔水边成林,总之是一海的绿一直溢到园子的外面。
(三)这绿色波涛间屹立着两座岛,就是门前的主楼和广场的礼堂。主楼是用一色青石起座,直上七层。礼堂则一色黄砖,中高三层,两翼平展,全用拱顶,敞亮大方。主楼与礼堂外便是散布于园中各处的楼,都不高,大多是三层,就更被埋在绿阴之中,像是海面上时隐时现的礁岩。楼中间的路其实是看不见的,你只要找到一行白杨,一行垂柳,或一行白腊,一行银杏,你便知道这下面必藏着一条路了。
(四)到这里学习的人都是来自紧张的第一线,难得有这样一个环境对过去作一番反思。因此,在园子里散步便是最好的享受。每当我在园子里头发触着轻柔的柳丝,或仰面感慨白杨的伟岸时,我就想起,我们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候,将树砍了,锅砸了去炼钢,“左”得多么可笑,那是建国后我们摔的第一个大跟头啊。第二个当然是“文化大革命”了。我默默地徘徊在主楼下,抚摩着那凸凹不平的青色石面,这个屹立的巨人曾经历了多少风和雨!至今两侧漂亮的墙面上还依稀可见“文革”标语的痕迹。那是一个除红色以外什么都不要的时代啊,连自然界的绿树花草都要砍光拔尽的,我们这些人都是从那个红海洋中走出来的,痛定思痛,现在终于走到这一片绿阴中来了。
(五)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动之后必有大静。革命需要刀枪剑火,需要流血流汗,但更需要理论,更需要思考。革命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安静,安静不能没有绿阴。春天,当大地还没有苏软自己冻僵的身子,园子里的垂柳便在河边、楼旁似有似无地描出一条条绿线,(甲)。夏日,暑热蒸腾,沿着几条主要的路,白杨挺起伟岸的身躯,筑起一道道绿墙,如墨如黛,(乙)。但最耐人寻味的是松柏的绿了。当秋阳中落叶树只剩下一片静劲的疏枝时,油松、雪松、龙柏、冷杉等便一起收紧它们的针叶,仿佛这园子里四季的绿色都收在了它们身上,在秋的萧疏与冬的料峭中显出一种刚毅的气质。特别是主楼后面广场上的那一片翠柏,它们盘地而起,每一棵都如塔如钟,贮满沉思,然后又渐渐收拢枝叶,束成一长矛似的尖顶,带着一种神圣的启示直向云天刺去。(丙)。我想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可知道他的伟大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可知道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艰苦与不易?这时隔着树林,透过这层肃穆的绿,再看主楼那庄严的青,更感到路虽漫漫兮,我们终将胜利。
(六)多么美丽的园子啊,一片圣洁的绿海里藏着一块红色的理论阵地,这大约正是辩证的统一。文章在第一段末写到“我心里叫她马列公园”,并具体地写出了“马列公园”的特点。
①“公园”的主要色彩,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应该是;
②给这一公园冠以“马列”之名的理由是
。这篇散文中①第四段开头一句中所说的“反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②第五段中的哪一句话与“反思”的内容遥相呼应?
①主要内容是
。
②那一句话是。下面三个句子,是分别从第五段中“甲”“乙”“丙”处抽取出来的,如果要还原的话,应该怎样安排?并具体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a.我一到树下时便真的做着天上之想了
b.这时你在树下漫步会感到沉稳坚实
c.指示着理想,预告着生机
安排的结果是:甲——();乙——();丙——()。(只需填入句子的序号)
安排的理由是: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先总说“公园”的景物众多,再集中笔力写花草树木,这样可以突出“公园”宏大壮美、生机勃勃的特点。 |
B.文章第三段,既写出了“公园”内建筑物的庄重朴质,又写出了“公园”内各种树木的婆娑婀娜,多姿多彩。 |
C.文章第五段,把写景、抒情、说理交融为一体,既深化了上文的内容,又使全文在结构上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 |
D.文章在语言上力求新颖,繁简适宜,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形成了特有的韵律和魅力。 |
E.文章对中共中央党校从美和哲理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描绘,意在表现“党校”的人情味,展示出马列主义的“新形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深秋书简
北京城最值得留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荡。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把你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11月,难免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和谐与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丰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秋天是炽烈的、喧闹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一种声音或一份韵味,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
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残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则形状,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碱。
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入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于是车子里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秋天,怎么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楼顶碧空下盘翔的鸽群和夜晚天上被两棵枣树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苍白的月亮了呢?
原来在北京的一角,在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没有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带,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区,竟然蕴藏着北京的秋天,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
(选自《光明日报》)理解加横线的句子。
(1)“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意思是。
(2)“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碱。”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事实上本文也写了很多),为什么第二段还要重点写公路两边的白杨呢?
答:。“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灿烂色彩是如此丰富、充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说这些色彩“似乎未曾见过”?
答:。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描绘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对秋色、对生命的感悟。 |
B.第二段写杨树,作者将它们人格化,表达了对杨树顽强生命的赞美。 |
C.第三段点明北京的秋天的特征是鸽群、枣树、星星、月亮。 |
D.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
E.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描绘老北京秋天的民俗风情画,本文描绘的是八达岭以北的秋天的风景写生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伺—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祥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丈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足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第1自然段“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4分)
答:第5自然段中写道,“画非画,文非文”,在作者心目中,(1)这“画”是,(2)这“文”是。(3)文中又写道,“画同文,文亦画”,作者的意思是说(6分)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我笑而不答”。到底作者愿意什么?为什么?(4分)
答: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说“我非画家”,是由于他已离开绘画而步入了文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比绘画大。 |
B.”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是说这心中的“画”,是完成了绘画创作的全部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
C.本文语言流畅,挥洒自如。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比喻、反复、排比、对偶等辞格的运用,乃至文言词语句式的调度都恰到好处。 |
D.“……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比喻艺术表现欲望受压抑时绘画的最佳状态。 |
E.本文运用比较手法纵谈绘画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和哲理色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蒲甘看塔
原因
殷红的涂染了胭脂般的原野上,远远的会有一二只乳白色的耕牛拖动犁耙,牛铃的叮当
声,似手被灼热的风熔化了,若有若无。羊儿也是白色的,它们散布着,仿佛星星点点的月光苑,又像粒粒晶莹的珍珠缀饰于一匹红锦缎。仙人掌成了大树,沿着公路,在有些路段旁的原野逶迤成林。另一些路段的两旁,却长满了三角梅,或者绯红,或者雪白,色彩异常绚丽。一条绸带一样细软的小路,挽着一抹棕桐的浅绿,出现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了,一个头顶水罐的缅族妇女婀娜走过,脚环摇响,手镯叮当,紧身的铜裙款款摆动,仿佛飘过一朵云或一段乐曲。
这就是缅甸中部的蒲甘。它不仅清新奇丽,像一首泰戈尔的诗,而且博大厚重,如一部史籍或佛典。是的,这里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蒲甘王朝(1004—1287)的故地,也是小乘佛教传到缅甸后的发祥地,历史丈化,宗教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在它40多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曾先后建造过上万座佛塔,虽历经沧桑,至今仍岿然矗立着的还有两千多座。因此蒲甘号称“四百万宝塔城”,又被称为“万塔之乡”。
看佛塔,最好从娑巴纽塔开始。此塔完成于1144年,塔身灰白,从外部看,分为高台、坛台、立方体底层、塔寺和塔顶五层。内部却只分为两层,底层为诵经堂,二层为置放大佛像的正方形大佛堂,风格独特。娑巴纽塔高61米,是蒲甘所有佛堂中最高的,素有“望塔”之称。正是夕阳西下时分,热风变成了暖风,迎着它徐缓的吹佛,沿塔外石阶上行,视野渐渐开阔,胸怀也随拓展,顿觉浑身舒畅,心中一片空明。塔腰的石阶上,坐着许多人,他们静静地看着燃烧在天边的晚霞,看着霞光映照的伊洛瓦底江,看着江边的幢幢塔影,若所所思,若有所悟。那些佛塔
参参差差,与粼粼波光和腾跳的浪花相呼应,一刚一柔, 一恒一常一短瞬,蕴涵着一种哲学意味。我们也不禁找了块石板坐下,默默咀嚼着这极富东方情调的黄昏。而放眼四望,则见整个蒲甘平原上,更是佛塔琳琅满目,错落有致。那是有东方建筑瑰宝之称的阿难陀塔,那是针形实心的瑞喜宫塔……这些塔高低不等,有的雄伟,有的俊秀,有的华美,有的古朴,姿态各异却又基本保持圆形,体现和发挥了圆形所具有的均衡、流畅、和谐等美学特征,让人赏心悦目。那是一顶顶闪光的王冠吗?那是一口口倒扣的铅钟吗?亘古的气息迎面扑来,岁月的呼吸隐约可闻。
乘一叶细瘦木舟于伊洛瓦底江看佛塔,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是日落时分,江岸芒果树郁郁葱葱,一枚枚金色的芒果闪烁摇曳于其间。佛塔则穿透了这一线低浮着的绿云,高高的尖顶直指蓝天,仿佛一根根桅杆。而照临其上的落照,就是高高飘扬的风帆。船随流水漂,让上面的人觉得不但江岸在随风移动,芒果树在相对江岸移动,连那一幢幢佛塔也相对树阴在庄严前行。人生静了,自然动了;现实静了,历史动了。动的静,静的动,在随波逐流的小舟上,我不禁怀疑起时光流逝这种说法来。也许流转变化的仅足世上万事万物,而时光永恒。不是吗?此刻,那些古老的佛塔,连着托起它们的蒲甘平原,就这样以梦幺了的形态,驶进我心灵的所有岁月,永恒的记忆深处。文中说蒲甘“清新奇丽”“博大厚重”。请根据原文说出它们的含意。(4分)
答:“清新秀丽”的含意是
“博大厚重”的含意是“万塔之乡”的众多佛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人们看塔“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思悟”到了
什么?(4分)
答:“佛塔则穿透了这一线低浮着的绿云,高高的尖顶直指蓝天,仿佛一根根桅杆。而照临其上
的落照,就是高高飘扬的风帆。”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一连串的比喻给了
你什么样的感受?(6分)
答: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殷红、乳白、浅绿……作者笔下色彩明丽,写出蒲甘佛塔的多姿多彩。 |
B.作者看塔有不同的观察点,从塔腰石阶上和江面木舟上看塔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使得行文摇曳生姿。 |
D.“我不禁怀疑起时光流逝这种说法来”,是因为江舟上看塔使作者产生了时光永恒之 |
感。
(E)本文似写看塔,实际是充满哲学意味的思索探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以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轶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的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了。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2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实际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
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左传》《晏子春秋》不同于《史记》的根本点是。
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分两点回答,每点不超过20个字)
①
②从文中看,作者说班固是司马迁的“继承者”,这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作者还说《汉书》“是在大踏步地倒退”,这指的是(不超过35个字)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汉书》的“史学”品格超过了《史记》。 |
B.《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
C.因为“史传”文学逐渐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
D.《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
E.《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