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 2011 年的毕业生人数 650 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观念因素——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区域因素——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能力因素——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信息因素——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开始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互相成就的历程。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原因。
(2)从材料中任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元素,分别说明其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难题的启示。要求:准确运用学科知识,观点明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司职员丁某在工作时间帮家人转发了几条代购信息。之后,有人举报丁某违反了劳动合同中关于“工作时间内不得兼职从事公司安排工作以外的任何其他工作”的约定。公司收到举报后进行了调查,未能查实丁某在工作时间参与相关物品买卖合同的订立、履行等代购行为。公司找丁某核实情况时承诺:若丁某承认代购行为,就对其从轻处罚,只扣除部分绩效工资。基于公司的承诺,丁某承认了代购行为并提交了检讨书,随后,公司以检讨书为证据,认定丁某违约,单方解除了劳动合同。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别评析丁某转发代购信息和公司以检讨书为证据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2)赠与合同和材料中提及的买卖合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赠与合同”“买卖合同”两个概念外延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岛市市北区政协委员张为民撰写的“启运港退税政策”信息,通过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上报仅一周,就得到市政协关注并被上报全国政协。一周后,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用并报党中央做决策参考,两个月后,张为民接到了国家税务总局到青岛专题调研的通知,不到两年,“将内陆港纳入启运港退税政策实施范围”和“青岛作为离境港享受启运港退税政策”先后落地,该社情民意信息的落实力度如此之大,是建立在青岛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完善的信息筛选、督办、联动机制之上的,反映了协商议政过程的不断优化。
人民政协成立7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辉煌历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人民政协是如何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
河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在对接和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康养产业。保定市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打造京津冀首选颐养幸福城市;承德市发挥温泉富集、生态环境美等优势,承接京津养老服务需求;秦皇岛市依托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康养名城……
河北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和持续提升的医疗服务水平对京津人群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经济发展”知识,分析河北省是如何通过发展康养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
法治护航乡村振兴
某市法院组织巡回宣讲团走进乡村振兴大讲堂,宣讲涉农典型案例。
【案情事实】
柏马村是远近闻名的“柠檬之乡”。村民赵某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流转给甲农药公司,约定用于建造仓库。后主管部门认定该仓库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应予拆除。在拆除过程中,甲公司不慎损坏了农药储存罐,导致全村大片承包地被污染。
事件发生后,柏马村当年的柠檬严重减产,采摘后虽经检验合格,但仍然滞销。村委会鼓励村民使用本村注册的集体商标“柏马柠檬”打开销路,结果发现多数购买者分不清“柏马柠檬”与乙公司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佰马柠檬”。
柏马村村委会起诉乙公司,要求停止侵权。乙公司称,“佰马柠檬”用于柠檬冻干片,而“柏马柠檬”仅用于鲜果,互不相干。
卢某等村民起诉甲公司,要求赔偿柠檬减产的损失、清除土地污染。甲公司未进行举证,但认为现有案情事实不足以证明柠檬减产系因自己的过错造成。
【法条链接】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五条:“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其用途。……”
【释法析理】
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赵某与甲公司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是否有效?
②法院能否支持柏马村村委会的诉讼请求?
③甲公司对卢某等人柠檬减产的损失应承担何种责任?
【案例启示】
(2)法院宣讲上述案例,意在提升农民群众哪些方面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