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天   窗
江南月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4期,有删改)
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4分)
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6分)
(1)赏析下面句子。(3分)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3分)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4分)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3分)
《童年》   《名人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                      
事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天津中考)阅读《苏州园林》的节选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1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2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颗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看到美的享受。
3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1)下面对第1自然段介绍“花墙和廊子”在园林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使亭台与轩榭在布局上显得合理。
B.使景物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C.花草和树木的配合,使景致更加错落有致。
D.使景物层次变得少了,显得很单调。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在园林里装上镜子的作用。
B.第2自然段通过选取的几幅小景,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案美。
C.第3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D.选文中“大多”“几乎”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届四川南充中考)阅读下列说明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①自然界的花儿不仅形态各异,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那么,鲜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呢?原来,花瓣中含有各种色素,正是因为这些色素,才形成了花儿的五颜六色。
②造就花儿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叫做“花青素”,它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控制花的粉红色、红色、紫色及蓝色等颜色变化。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溶液中,它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比如一串红等。在碱性溶液中,它呈现蓝色, 碱性较强,会成为蓝黑色, 如墨菊、黑牡丹等。而当它处于中性环境的时候,则是紫色,比如桔梗花等。
③更为神奇的是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三变,比如牵牛花的花瓣在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也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 值产生了变化, 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的花颜色变化。
④花青素虽然神通广大,但花的颜色并不全由它来控制,广泛存在于花瓣中的另一类色素,是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 “色如其名”,呈现出的色彩类似胡萝卜的颜色。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比如,黄色的迎春花花瓣内色素的主要成分就有类胡萝卜素。
⑤此外,影响花朵颜色的色素还有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原因。而绿色花,则是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⑥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花瓣组织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光的折射、反射,从而影响花朵颜色。同时生态因子也会影响花色,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会影响花瓣细胞的pH值, 酶、糖含量、花青素的稳定性等,进而影响花色素的合成或者导致有些花色素的分子结构改变, 造成花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花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全是因为它们花朵内的色素不同造成的。
B.牵牛花的颜色一日三变的原因是牵牛花细胞内的酸碱度发生了改变,导致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了它的颜色变化。
C.花瓣里的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对花的颜色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D.花瓣内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呈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花儿为说明对象,准确地传授了自然科学知识。
B.文章采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清楚地介绍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类胡罗卜素广泛的存在于花瓣中,并控制着花的颜色。
D.本文先分说后总说,层次分明,语言平实。
(3)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去掉后对句子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花青素很调皮,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
B.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C.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
D.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

(届山东聊城中考)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都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1)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仿生建筑就是“会呼吸的建筑”。
B.“向日葵建筑”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
C.“仙人掌建筑”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D.塔楼是“马蹄莲建筑”的结合主体。

(2)第③④⑤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3)简要说明第③段加点文字的语言特点。
(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未来或许会出现怎样的仿生建筑?试举一例。(文中例子除外)

(届山东德州中考)
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张伟生
①自从扇子成为书画艺术的一个特殊载体以后,它的本体属性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在艺术语汇情景中得到阐述的过程,进一步奠定了扇子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②如果要追溯扇面书画的源头,恐怕是在三国时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载有 “杨修与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录,这说明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文人学士就喜欢在扇面上泼墨作画了。书画与扇子的结合,使得艺术欣赏、收藏日愈成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享受的客观需要。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王羲之赠老妪卖扇、苏东坡画扇断案等民间故事,就着实证明了这一点。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明永乐皇帝朱棣极力推崇,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直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
③扇面书画以其特殊的形制(主要有两种形制:团扇和折扇),显示了迥异于其它书画形制(如条幅、横卷、册页、楹联、尺牍、屏条等)的美感特征,概其要者,突出地反映在其精致小巧、活泼多变上。通常,一件书画作品总是在形制上表现为方或长形,而扇面却以其特殊的圆形、椭圆形、拱形去营造灵巧、活泼、典雅、精致的艺术美感。扇面的天地较小,形态特殊,书画家必须要在构图、布局、排列上别出心裁,因此,精美的书画扇面,往往能给人们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感受,进而产生无尽的遐想。扇面以其正、反两面都可书写的特质,为书法、绘画合璧提供了特殊的载体,时常人们所见“一字一画”式以及格景书画扇面,就是体现了融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美感。
④从扇面书画创作的技法去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 李传鹏输入
⑤ 疏密有致。扇面书法的构图布局十分讲究,尤其是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呈半环形状,又有很多折裥,排列布局决非易事,要使书写的扇面给人以疏朗、典雅的艺术感受,就必须依循虚实有致、实中有虚的原则,也就是说画面不宜布满塞足,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甲 ] 。
⑥大小适宜。由于扇面的尺幅较小,书写的天地极其有限,因此在扇面书写时,对字体大小的控制要十分经意,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等都要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终减态耳”。 [乙 ]
⑦轻重得当。扇面上笔墨线条的展示,必须具有整体的感觉,而平衡则是这种感觉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折扇扇面上书写,其空间恰似影视中的宽银幕,前后着墨轻重都要整体把握,头重脚轻或前轻后重,都会影响书写的效果。(有改动)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主要从扇面书画的 两个角度介绍了其形式美感。(3)将下面两句话填入原文划线处,[甲]处应为 ,[乙]处应为 。A.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终减态耳”。
B.所谓“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自有波涛在”、“长河无点墨,似见笔纵横”,映现的就是这种意境。
(4)结合全文,说说第3段中“小中见大”的含义。

(届山东滨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余重秀
1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 ,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2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3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既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4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5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6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7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8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9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科幻电影”谈起,有什么作用?
(2)第3段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5段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C.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投影仪放映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