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北京时间1月16日,据美国宇航局官方网站报道,借助罗希X射线计时探测器(RXTE)以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所属甚长基线干涉仪(VLBA)获取的观测数据,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日前成功观测到银河系内一个黑洞向外高速发射出一团气体云物质的场面。
这一向外高速喷射的物质云团的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4。这颗“子弹”是从靠近黑洞视界的位置发射出来的。视界是黑洞的引力边界,在这一边界内侧,任何物质都将无法逃脱。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格里高利·萨瓦科夫说:“就像一名体育赛事中的裁判一样,我们基本上已经复原了这一气体云团的运动轨迹,并以此推算出其最初发出的地方。”他近期在美国天文学会在德州奥斯汀举行的会议上宣布了这一发现。他说:“借助RXTE 和 VLBA设备的独特能力,我们得以追踪事件的进展并找出物质团的起源地。”
这项研究主要针对的是2009年发生爆发的一个双星系统H1743-322,这一恒星系统位于天蝎座方向,距离地球约2.8万光年。这一双星系统最早是在1977年被美国宇航局的HEAO-1探测卫星发现的。该系统中包括一颗正常恒星和一个中等质量黑洞,但是这一黑洞的具体质量数据依旧未知。研究人员每隔几天便会对这两个相互绕转的天体位置进行测量。这两个天体靠得太近了,以至于在黑洞强大引力的作用下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条物质流,不断将气体物质从正常恒星的表面输往黑洞。这一物质流在旋转中围绕黑洞周围形成了一道宽度达数百万英里的吸积盘,这一宽度甚至超过了我们太阳系的直径数倍。当物质高速下落进入黑洞时,由于摩擦作用,气体物质被迅速加热至数千万度,发出剧烈的X射线辐射。
其中有一部分下落的物质被从吸积盘甩出,成为方向相反的两股喷射流。大部分时候,这种喷流由稳定的粒子构成。但有时候会出现爆发现象,大量气体团块以极高的速度被抛射出去,进入太空。
2009年6月份,H1743-322正是经历了一次这样的爆发事件。当时天文学家们使用RXTE,VLBA,以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地区的澳洲ATCA望远镜阵列等设备进行了观测。研究人员们纪录到这一系统在发生爆发前后的X射线变动情况。
在当年5月28日至6月2日期间,该系统的X射线辐射状况相当稳定,但是RXTE探测器的数据已经显示周期性X射线变动,即所谓的“准周期振荡”(QPO)所显示的频率值正不断上升。在6月4日,ATCA的数据显示该系统射电辐射强度突然出现明显下降。
天文学家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准周期振荡模式理解为黑洞周围吸积盘上气体团块的相互作用结果。当RXTE探测器于6月5日再次进行后续观测时,这种准周期振荡已经消失了。
而就在同一天,该系统的射电辐射却增强了。VLBA的高精度数据显示一个明亮的,正发出强烈射电辐射的气体团块正朝一个方向快速喷射出去。6月6日,天文学家们又观测到第二个这种团块,但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
至此,天文学家们恍然大悟,他们开始将射电信号表现出的变化和这种气体喷射事件联系起来。然而,基于VLBA的数据,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气体团块是在6月3日发出的,即发生在射电爆事件之前大约两天。有关这一发现的论文将发表于近期出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英国杜汉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唐(Chris Done)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喷流发生条件的新线索,将帮助我们理解这类事件发生的机制。”在活动星系的核心,类似的现象正在更大尺度上上演。这里的黑洞可达到太阳数百万至数十亿倍的质量,它们可以驱动喷流物质延伸达数百万光年之远。
该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科学家詹姆斯·米勒·琼斯说:“双星系统中的黑洞在喷流产生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相当于星系级黑洞喷射机制的加速版,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机制,搞清楚这种巨大的能量输出将如何影响星系以及星系团的成长进程。”
(选自人民网)下面各项中对“黑洞物质喷射”形成原因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外高速喷射的物质云团的速度达到光速的1/4,它是从靠近黑洞视界的位置发射出来的,视界是黑洞的引力边界,在这一边界内侧,任何物质都将无法逃脱。 |
B.由于一颗正常恒星和一个中等质量黑洞靠的太近,以至于在黑洞强大引力的作用下,两者之间形成了一条物质流,不断将气体物质从正常恒星的表面输往黑洞。 |
C.物质流在旋转中围绕黑洞周围形成了宽度达数百万英里的吸积盘,物质高速下落进入黑洞时,摩擦作用使气体物质被迅速加热至数千万度,发出剧烈的X射线辐射。 |
D.一部分下落的物质被从吸积盘甩出,成为方向相反的喷射流。大部分时候喷流由稳定的粒子构成,有时会出现爆发现象,大量气体团块以极高的速度被抛射入太空。 |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家观测到银河系内一个黑洞向外高速发射出一团气体云物质,并且基本已经复原了这一气体云团的运动轨迹,并推算出其最初发出的地方。 |
B.2009年发生爆发的双星系统H1743-322位于天蝎座方向,距地球约2.8万光年,这系统最早是在1977年被美国宇航局的HEAO-1探测卫星发现的。 |
C.RXTE探测器的数据显示出周期性X射线变动,天文学家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准周期振荡模式理解为黑洞周围吸积盘上气体团块的相互作用结果。 |
D.双星系统中的黑洞喷流机制相当于星系级黑洞喷射机制的加速版,天文学家已搞清楚这种巨大的能量输出如何影响星系以及星系团的成长进程。 |
下列各项中,作为文章标题最准确的一项是:
A.HEAO-1探测卫星的新发现 |
B.双星系统中的黑洞喷流 |
C.黑洞高速发射的气体云物质 |
D.让“子弹”飞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是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争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闻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讧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英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锻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一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 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新闻机构因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 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高端 |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 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 |
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每一个人只要上微博,就成了新闻发布者。 |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搏中每一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具有同样的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记者、主持人有新闻机构赋予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因此他们的微博相比其他人的微博更客观公正和真实可信,理所当然会有更高的关注度。 |
B.微博人在没有权威机构保证其客观性的前提下,不妨将个人性的言语、偏好性的表述与规范的新闻话语相结合,这会是目前的一个最好的选择。 |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钱无钱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搜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
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
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囊中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头儿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它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冤不冤?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提心吊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出手。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
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有人说他:憨棺材!钱百万只当没听见,活得有滋有味。根据小说内容,概括钱百万的形象特点。
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你认为小说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要写夏日之雨“来势之快”“雨脚之猛”?
第一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选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做简要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散文•散步•吴冠中
阎纲
“女儿惜别,一把心酸泪,载不动,许多愁,散文找我,我写散文。《我吻女儿的前额》催人泪下后,我偶有所悟:动人心者莫过于散文。”
“散文,叹命途之乖舛,悲人生之易逝,赞美亲情、人性。忧愤与深广、执著与洒脱、叙事与抒情,声光火电与十样杂耍,相互渗透又相得益彰,我于此道,还不入门。怎样才能把散文写得滋润、水灵?心头有火,笔头枯瘦,急也没用。”
与吴冠中几番简短的交谈,对我这个一辈子学文学而对文学不甚了了的人刺激很大。吴冠中,享誉海内外,以“形式美”“抽象美”独步文坛,却作惊人语曰:“笔墨等于零!”也就是说,笔墨是奴才,为我所用,笔墨离开了内涵成了零价值。吴老又坦陈己见说:我本想学文学,文学比绘画更伟大,但是想学文学没学成,便选了美术。成名之后,吴老竟然惊叫一声:“我负丹青”!转身又惊叫一声:“丹青负我”!醍醐灌顶!他的高见却得罪了美术界的一些专家,他们批吴老时,用词相当刻薄。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古园。我多次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有时在3元钱优惠老人的理发店和他擦肩而过。邻居们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特别富有,却不知道这个小老头已上拍作品达1971件(次),总成交金额竟高达15.4亿元。万贯家产,却穷得布衣素食,是个倔老头,一枚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价值几百、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
看,吴老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他的人都把他当退休多年的老职工。我遇上他,总能说上几句话,他也总和小孙孙搭讪几句。吴老的散文,情亦何深!凝重得化不开,一句话就是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像针灸对准穴位时的麻和痛。我有意不跟他多谈,只在短暂并肩同步的时候,用最简练的话语请教他最文学的问题。
几次晤谈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略举大端,就是借文字表现感情的内涵。吴老说:“我自己一辈子笔墨丹青,却没有把画画好。步入老年之后,发现绘画造型毕竟是用眼睛看的,没有声音,情节出不来,感情也难表现出来。我至今捐赠了160多件作品,又亲手烧毁了二百多幅,我付出了心血,但我不满意,恐为后人所责骂,真可谓丹青负我,太狂妄了吧?但却是实情。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不该学丹青,该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文学的力量甚于绘画。不要总是讨论艺术美不美、像不像,应该多想想艺术到底是干什么的。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是我的基本手法。诗,比绘画更深刻、更有蕴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吴冠中说,我坚信,离世之后,我的散文读者要超过我绘画的赏者。一位愧怍“我负丹青”的画家,在文学面前却敢言“丹青负我”,散文啊,何等神圣!同吴老散步谈散文,应了诗人牛汉的一句话:写散文是“诗在散步”。请分条概括吴冠中关于散文创作的主要观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句的含意。
成名之后,吴老竟然惊叫一声:“我负丹青”!转身又惊叫一声:“丹青负我”!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吴老的散文,情亦何深!凝重得化不开,一句话就是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像针灸对准穴位时的麻和痛。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本文所展现的吴冠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中选取一点谈谈对你有何启发。
文学类文本
鸟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黄色的冬日来了,充满厌烦。雪像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旧桌布,尽是窟窿,铺在铁锈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够大,有些屋顶没有盖住,这些屋顶就这样屹立在那里,黑色和棕色,木瓦顶和茅草顶,它们像一艘艘方舟,控制着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烟熏黑的顶楼。扫烟囱的没法摆脱那些乌鸦,它们在黄昏密密匝匝地呆在教堂附近、长着黑色的没有枯萎的树叶的树枝上,接着扑簌簌地飞到空中,又回到树上去,每一只鸟紧贴在它自己那条树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飞走,像一阵阵煤烟、一片片尘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状,呱呱地叫个不停,叫得一道道霉黄色的亮光发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
父亲不出去了。他封起一个个炉子。他在一个个房间的高处专心致志地干一切小修小理的工作。他感到处在靠近漆着天空、树叶和鸟的天花板,可以鸟瞰的地位开心极了。他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我母亲对他的情况感到担心和不快,试图引他谈谈事情,谈谈月底该付的账单,这时候,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她讲话,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有时候,他为了要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把耳朵贴到地板的一条裂缝上去,就做出警告的手势,阻止她讲下去,还举起双手的食指,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接着一心一意开始听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古怪的举动的叫人悲伤的根源,可悲的情结正在他的心里成长。
母亲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他却恭敬地注意着阿德拉。他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那个姑娘用年轻而坚决的姿势把一把长柄刷在地板上推动的时候,父亲简直受不了。阿德拉只要向他摇摇手指头,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使他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一扇扇房门,最后直挺挺地倒在最远的房间里的床上,在一阵阵痉挛的大笑中打滚,想象着那种他没法顶住的挠痒。因为这个原因,阿德拉摆布父亲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度的。
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的强烈的兴趣。
一切都是从孵鸟蛋开始的。
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汉堡,或者荷兰,或者非洲的动物研究所进口种种鸟蛋;他用比利时进口的母鸡孵这些蛋。这件事情也把我迷住了。他从一无所有中变出那些瞎眼的、跳动着生命的小不点儿,那些虚弱的肚子只是以接受食物的形式去接受身外的世界,那些眼睛被蒙住的、处在生活表层的生物向亮光爬去。几个礼拜后,那些瞎眼的小东西一下子长大了;一个个房间里充满新住户的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和生气勃勃的啾啾声。那些鸟歇在窗帘框上,衣橱顶上;它们在一盏盏吊灯的错综复杂的镀锡枝条和金属漩涡形装饰中间做窝。
在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形成一张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的床,一张有生命的地毯;一有陌生人闯进来,地毯就会四分五裂,变成碎片,扑簌簌地飞到空中,最后高高地待在天花板下面。我尤其记得有一只秃鹰,一只巨大的鸟,脖子上没有羽毛,脸上尽是皱纹和疙瘩。它像一个憔悴的苦行者,一个喇嘛,一举一动充满沉着的庄严,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我父亲的长长、厚厚的有圆滚滚的指甲的手,关节强健,同秃鹰的爪子也非常相似。我望着那似睡非睡的秃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同一个木乃伊在一起——我父亲的去掉了水分的、干缩的木乃伊。
我父亲不满足于孵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顶楼安排起鸟的婚配来,他派出媒人;他把热切的、有吸引力的鸟拴在屋顶上的窟窿和裂口里;不久后,我们家的屋顶,一个巨大的双脊木板瓦屋顶,变成真正的鸟的宿舍,一艘收留各种各样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扁毛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个鸟的天堂被消灭好久以后,这个习惯仍然在鸟的世界中保留着;在春天迁徙的季节,我们的屋顶被一整批、一整批鹤啊、鹈鹕啊、孔雀啊,和各种其他的鸟所包围。然而,经过一个短短的辉煌的时期,整个事业却发生了叫人遗憾的转变。
不久以后,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顶屋那两间做过贮藏室的房间里去了。有一天,春季大扫除,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中。她闻到房间里充满着恶臭,就站在门口,扭着双手;地板上,桌子上和椅子上,滴满了一堆堆鸟屎。她毫不犹豫,猛地推开一扇窗,靠着一柄长扫把的帮助,把所有的鸟都搅得活动起来。一个由羽毛和翅膀形成的吓人的云团升起来了,发出一阵阵尖叫;阿德拉却像酒神巴克斯的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发出的旋风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我父亲惊慌失措地摆动两条胳膊,试图同他的那一群扁毛动物一起飞到空中去。那个翅膀形成的云团缓慢地越来越稀疏;直到最后,只有阿德拉同我父亲留在战场上;阿德拉精疲力竭,气喘吁吁;我父亲呢,这会儿显出羞愧的表情,准备接受彻头彻尾的失败。
过了一会儿,我父亲下楼来——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节)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神秘的女仆阿德拉竟然可以任意“摆布”父亲,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你怎样理解小说结尾的这句话:“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中国作家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书中指出:“舒尔茨赋予的这个‘父亲’,差不多是我们文学中最为灵活的形象。”文中的父亲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赞成余华的论断吗?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