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太夫人忧忧:父母的丧事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范、富、欧阳四杰,除了范仲淹外,作者同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人中的杰出人才一般对待。 |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
C.苏轼举伊尹等人为例,是为了与范仲淹形成类比,说明范仲淹早年就有辅佐人君、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译文: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分别体现了孔子和孟子对天下局势治乱的态度。 |
B.孔子认为国家的政治不应该由大夫来掌握,而应该由平民执行,体现了他民主的思想。 |
C.孔子认为国家的大事如果由诸侯来掌握是很危险的事情。 |
D.孟子认为道是不应该为人的喜恶而随意改变的。 |
(2)用自己的话评论一下这两段文字中孔子和孟子观点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观鸭说 (明)吴廷翰
①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②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③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1],容与如也[2]。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④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⑤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3]鼋龟醯鸡[4]之于瓮、于坎、于蹄涔[5],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有删节)
注:
[1] 消摇:同“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2] 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3] 蠛蠓(mèi 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4] 醯(xī)鸡:小飞虫。[5] 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让僮不善畜也让:责备 |
B.竿之,则遂群奔水中竿:用竹竿驱赶 |
C.囿之以淳朴囿:约束、规范 |
D.靡不相顾骇愕靡:全,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家僮孵化出一窝小鸭子,它们稚嫩的叫声和洁净油亮的羽毛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弄这些小家伙玩。这是观鸭之始。 |
B.第②段写因为将鸭子放在盆里离水蓄养,小鸭子出现了倒毙的情形,其他的也叫声凄哀,羽毛散落。这里情节出现跌宕,为下文蓄势。 |
C.第③④段记叙放养小鸭子于水池之中。这里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水中鸭子的欢畅嬉闹和喜人长势。是记叙的重点。 |
D.第⑤段是作者由养鸭悟出的“育民”的道理,强调顺从其本性,可使民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是作者写作的落脚点所在。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2)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21题。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①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厥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②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 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③之,偏国寡臣幸甚!”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①穰:驱邪除恶的祭祀。 ②曲止:停留于一种办法。 ③举:这里有“帮助”之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发于外,则为中害暴:突然 |
B.病应见于大表见:体现,反映 |
C.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厉:厉害 |
D.但服汤二旬而复故但: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闻其耳鸣而鼻张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
B.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
C.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D.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扁鹊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①邪气畜积而不得泄。
②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
③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④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
⑤有间,太子苏。
⑥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看到虢国都城里忙于举办祈祷求神的活动,所以到宫廷门前向中庶子打听太子得了什么病。 |
B.扁鹊自告奋勇要救活暴病而死的虢太子,别人不相信,扁鹊进去诊视,虢太子耳鸣鼻张,身体还没变冷。 |
C.扁鹊指出太子只是昏迷而已,他用了针、熨和服药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医治,使虢太子苏醒过来,身体也逐渐复原。 |
D.扁鹊十分实事求是,认为太子本身就有活过来的生机,他不过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促织(节选)
蒲松龄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指促织,即蟋蟀)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主人公成名)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姻,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通“才”)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看)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徬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注:《促织》借明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朝廷每年要求地方上进贡优质蟋蟀。因此害得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小说写了主人公成名征收促织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的故事。)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有错误的一项()
A.儿涕而去哭泣 | B.夫妻向隅面对着墙角 |
C.审谛之仔细 | D.成以其小,劣之弱小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喜而捕之视之,形若土狗 |
B.覆之以掌,虚若无物亦不复以儿为念 |
C.儿涕而去则又超忽而跃 |
D.折过墙隅,迷其所在成以其小,劣之 |
本段文字情节曲折生动,写了三个小故事,请分别简要归纳。
文中第二段有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试用原文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分析这种心理活动描写对表达人物性格的作用。
惊——————忧——————惊——喜。
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移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
嘉靖三年,帝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帝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慎、元正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句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成善视之。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在翰林时,武宗问钦天监及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不能对。慎日:“柳星也。”历举《周礼》《史记》《汉书》以复。预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总裁蒋冕、费宏尽付稿草,俾削定。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日:“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
世宗以议礼故,恶其父子特甚。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慎闻之,益纵酒自放。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明史·杨慎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举:科考中选 |
B.服阕起故官起:聘用 |
C.俾民自新俾:使 |
D.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执:搜捕 |
下列句子中,表现杨慎“忠”“孝”的一组是()
①慎抗疏切谏②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③闻廷和疾,驰至家④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
⑤预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为皇帝讲解经书时,经常讲解《舜典》,并告诉皇帝,那些首恶巨奸,是不可以交纳钱财而减刑的,表现出杨慎嫉恶如仇的一面。 |
B.皇帝采纳桂萼的建议,任命杨慎为翰林学士,杨慎因与桂萼所信奉的思想不同而不奉诏,用行动实践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儒家信条。 |
C.杨慎被流放云南,利用空闲的时间博览群书。杨慎认为人的天资虽然是值得依仗的,但还应该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中积累所需要的知识。 |
D.在明朝,杨慎读书广博,著作等身,除诗歌散文之外,他的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一百多种,联系他一生的颠沛流离,其治学精神难能可贵。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译文:
(2)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
译文:
(3)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