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未来在月球上生活
①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宇航员首次登上人类梦寐以求的月球后,科学家们逐步揭开了月宫的神秘面纱,并意欲将它建成可供人类生存的“第八洲”。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着手解决未来在月球上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
②月球表面是粉状的泥土,也有些岩石和山脊,但缺少水源。据勘查,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氧化铁矿。美国航天学家认为如将这些氧化铁矿投入熔铁炉中燃烧,能释放出大量的氧,再把用运输飞船从太空中收集的液态氢与之混合,水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了。据称,美国航天部门将在月球上建设依靠太阳能工作的熔铁炉,计划从2020年开始提供氧气。起初年产液态氧约1吨,以后将扩大到年产液态氧200吨。
③月球的白天、黑夜各为15天,照明问题必须解决。专家们认为月球上的夜间照明可以和地球一样通过发电实现。美国核工程师研究月球泥土的主要成分时,惊奇地发现有一种叫“氨-3”的气体状物质,它在地球上几乎没有。科学家认为“氨-3”是核反应的一种最理想的原料。目前核聚反应采用的原料是氘(重氢),而“氨-3”所产生的能量比氘大得多,在反应炉中产生的废料辐射量也极低,可埋藏在地层下而不会污染环境。预计到2020年,第一台“氨-3”收集器将在月球表面建立。科学家估计,如果将月球上蕴藏的“氨-3”全部收集起来发电,所产的电量大约是目前全美耗电总量的52万倍
④地球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性食物,在月球上能否生存,供人类食用呢?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在太空中成功培育出100多种植物,其中有小麦、大麦、玉米、西红柿、青椒、萝卜、黄瓜、甜菜、黄豆、燕麦、向日葵、棉花和烟草等。试验表明,许多植物可以在月球上生长,它们在月球失重条件下发芽率反而更高、生长更快,收获时间更早。生物学家也对动物做了太空失重试验。结果表明,果蝇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顺利交配、产卵、繁殖;送上飞船航行59天的鱼卵仍能孵出鱼苗;雌雄老鼠在太空中交配,回到地球顺利地产生“太空鼠”。俄罗斯生物专家说:“试验表明,失重并不能阻止新生命的产生。如果整个家庭都搬到轨道上,在月球长期工作和生存,宇宙孩子也将会产生。”
⑤月球与地球相距38.44万公里,用宇宙飞船或卫星等运输工具,将人类开发月球的各种设施直接从地面运输到月球并非易事。专家们设计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建立空间站。1984年,美国政府已拨款1100亿美元,在距离地球3500公里上空轨道上建设空间站,空间站像中转站一样,能源源不断地向月球输送电站、房屋等各种设施。
⑥科学家乐观地预测,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把月球建设成人间化、现代化的生活区。在月球上生活,可以吃到新鲜的动植物,有照明用电源。更令人兴奋的是,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已设计出在月球上建一座城市的方案。那是分布在月球巨大火山口上的许多宇宙小住宅,宛如一个个金色的小圆球,簇拥一幢向上延伸的巨型旅馆的螺旋状大厦,总共可以容纳10万多人舒服地生活。据称,这座令人神往的“月亮城”可望于2050年在月球上建成,届时,人类将能如愿以偿地享受月球生活的乐趣。
文章涉及到的人类未来在月球上生活,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下列各项中,划分本文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第④段中,划线词语“许多”能否用“全部”替换?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爸爸奖
①书房的架子高处,放着一只纸箱,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好东西。箱子里是些在一次次筛选丢弃中幸存下来的东西。纸箱中有个特别的午餐袋,我保存了14年。那是个小小的纸袋,袋口用钉书钉和回形针封着。实际上它属于我女儿莫莉。
②莫莉上小学后,每天早上热情十足地给我们大家分装午餐,用的就是这种午餐袋。一天早上,莫莉递给我两个纸袋,一个装着午餐,另一个却用钉书钉和纸夹子封着口,不知内装何物。“另外那个袋子是什么?”我问。“零零碎碎的玩意儿,只管带上好啦。”我把两个纸袋强塞进公文包,匆匆吻了吻莫莉,上班去了。
  ③中午急忙吞着午饭,我撕开了莫莉给的另一个纸袋,倒出了里面的东西。只见两条发带、三颗小石子、一枚铅笔头、一个小贝壳、两块动物饼干、一支废口红、一个小娃娃,还有十三枚硬币。我不由微笑:都是些什么宝贝哟!我急着腾清桌面以忙下午的公务,便将莫莉的小玩意儿和我吃剩的午饭一齐撮进了废纸篓。
  ④晚上我正读着报,莫莉跑到身边问:“我的纸袋呢?”“我忘在办公室了,怎么啦?”  “我忘记把这张纸条放进去了,”她递给我一张纸条,“另外,我想把纸袋要回来。”
  ⑤“为什么?”“纸袋里都是我最喜欢的东西,爸爸,真的。我原先以为您也许高兴玩它们呢。现在我自己又想玩了,您没把它弄丢吧,爸爸?”莫莉的眼里闪着泪花。
  ⑥“噢,没丢,”我忙哄她,“我只是忘记带回来了。”“明天带回来,好吗?”“一定,别担心。”A.她松了一口气,双手搂住我的脖颈。我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我爱你,爸爸!”我久久凝视着女儿的小脸。莫莉把她的珍爱之物给了我——那全是一个7岁孩子的珍宝。纸袋中满盛着亲情爱意。而我,不但忽略了这一点,还把它扔进了废纸篓!天啊!我觉得自己简直不配当爸爸。
  ⑦尽管办公室离家挺远,我还是赶了回去,在守门人清扫之前拎起了废纸篓。我把里面的杂物一股脑儿倒在桌面上,就在垃圾堆中扒拣起珍珠宝贝来。我把恐龙身上沾的芥末洗掉,又往那些宝贝上大喷了一通清新剂,压掉那股洋葱味儿。我摊平那个棕色纸团,勉强使它像个纸袋,B.我把那些玩意儿装进去,然后像揣着一只受伤的小猫,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回了家。
  ⑧次日晚上,我把纸袋还给莫莉。晚饭后,我请她讲讲那些宝贝,她便一个个掏出来,一排溜摆在饭桌上。她讲了很长时间,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我一边听,一边明智地不时插上一句“噢,我懂了”之类的话。
  ⑨令我吃惊的是,几天之后莫莉又把袋子送给了我,我感到自己得到了谅解,重又获得了信任,我这个爸爸当得更加惬意。可我没弄明白,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为什么有时得到它,有时却又得不到它。我开始把它看成爸爸奖。于是每晚竭力要做个好爸爸,以便第二天早晨能够得奖。莫莉慢慢长大,兴趣也随之转移,有一天早上,她把纸袋给我后,再没有要回去,我一直把它保存至今。
 ⑩我想,在这甜蜜的生活中,自己肯定有时忽略了亲人给予的亲情爱意。一个朋友把这种情景叫做“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喏,那只破旧的纸袋就在纸箱里。很久以前,一个小女孩把它给了我,她说:“这是我最好的东西,给你了。”我第一次得到它时,丢掉了它。不过,现在它属于我了。(节选自2011年12月《经典美文读本》)
请简要概括文中所写的这个感人故事的内容。
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划线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A.她松了一口气,双手搂住我的脖颈。
B.我把那些玩意儿装进去,然后像揣着一只受伤的小猫,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回了家。
第⑩段提到“一个朋友把这种情景叫做‘站在河中,死于干渴’”,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如果你想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父母阅读,试阐述一下你的推荐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A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B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

②十岁生日,母亲特意为“我”订制了一块印着“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
选文中的两句划线句都是描写母亲的句子,请你说说这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并结合句子进行赏析。
A句运用了描写,
B句运用了描写,
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为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读完本文,相信你思绪万千,一定有许多感触,你难道不想对你的母亲或父亲或爷爷、奶奶说什么吗?(30字以上)

阅读《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回答小题。
(1)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的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2)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竟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3)可以这么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4)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5)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6)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转动的快乐。
(7)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8)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够考上云南大学的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了父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9)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辆风车吗?……”
(10)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十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11)通往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我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辆风车,勇敢地向前奔跑着。
根据语境,运用词语:
文章第(8)段划线处描写“我”的情形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来形容。
如果将第(7)段“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改成“我不停地跑着,手里的风车也飞快地转动着。”你认为它们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文章第(5)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六岁那年过的生日”“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
青春年少的你一定也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希望的风车”,它是什么样的呢?你又是怎么让它转动起来的?请用生动的笔触将它写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引用朱子的话,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是()

A.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

对“甲”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B.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有高低贵贱之分。
C.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有高低贵贱之分。

体现本段文字论点的一句是()

A.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B.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C.第一要敬业。
D.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深层次阅读赏析
打往天堂的电话
①一个春日的星期六下午,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里,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正在悠闲地翻阅着杂志。这时一个身穿红裙子、十五六岁模样的女孩走到报亭前,她四处张望着,似乎有点不知所措,看了看电话机,又悄悄地走开了,然而不多一会儿,又来到报亭前。
②不知道是反反复复地在报亭前转悠和忐忑不安的神情,还是她身上的红裙子特别鲜艳,引起了文叔的注意,她抬头看了看女孩并叫住了她:“喂!姑娘,你要买杂志吗?”“不,叔叔,我……我想打电话……”“哦,那你打吧!”“长途电话可以打吗?”“当然可以!国际长途都可以打的。”
③女孩小心翼翼地拿起话筒,认真地拨着号码,善良的文叔怕打扰女孩,索性装着看杂志的样子,把身子转向一侧。女孩慢慢从慌乱中放松下来,电话终于打通了:“妈……妈妈!我是小菊,您好吗?我随玲子姐姐来到了深圳,进了一家电子厂,上个月我们发工资了,等我凑足了1000块,就寄回去给弟弟交学费,再给爸爸买化肥。”女孩想了一下,又说:“妈,我告诉你,我们的工厂里每天都可以吃上肉呢,我都吃胖了,妈妈你放心吧,我能够照顾自己的……”
④突然,小女孩的语调变了,不停地用手抹着眼泪,“妈,你的胃还经常疼吗?你那里的花开了吗?我好想家,想弟弟,想爸爸,也想你,妈,我真的真的好想家。”女孩再也说不下去了,文叔爱怜地抬起头看着她,女孩慌忙放下话筒。“姑娘啊,想家了吧?别哭了,有机会就回家去看看爸爸妈妈。”“嗯,叔叔,电话费多少钱呀?”“没多少,你可以跟你妈多说一会儿,我少你一点儿钱。”文叔习惯性地往柜台上的话机望去,天哪,他突然发现话机的电子显示屏上竟然没有收费显示,女孩的电话根本没有打通!“哎呀,姑娘,真对不起!你得重新打,刚才呀,你的电话没有接通!”“嗯,我知道”“叔叔!其实……其实我们家乡根本没有通电话。”
⑤文叔疑惑地问道:“那你刚才不是和你妈妈说话了吗?”女孩终于哭出了声:“其实我也没有了妈妈,我妈妈死了已经四年了……每次我看见同伴给家里打电话,真羡慕他们,我就是想和他们一样,也给妈妈打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话……”听了小女孩这番话,文叔禁不住用手抹了抹老花镜后面的泪花:“好孩子别难过,刚才你说的话,你妈妈一定听到了,她也许正在看着你呢,有你这么懂事、这么孝顺的女儿,她一定会高兴的。你以后每星期都可以来,就在这里给你妈妈打电话。”
⑥从此,这个乡下女孩和这城市的报亭主人,就结下了这段“情缘”。每周六下午,文叔就在这里等候女孩,让女孩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实现了把人间和天堂、心灵和心灵连接起来的愿望。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的概括:
仔细阅读第①段和第②段,说说为什么女孩子要忐忑不安在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前反反复复地转悠?
我的理解:
女孩的老家没有通电话,她的妈妈也已经去世了,可为什么她还要有模有样地给她的妈妈打电话呢?
我的理解:
认真阅读第③段,思考为什么文叔说女孩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请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女孩懂事、孝顺的句子抄写在下边。
我找的句子:
在本文中第④段写到了来打电话的女孩流泪,第⑤段中又写到了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流泪。他们两人分别为什么流泪?
(1)女孩流泪是因为:
(2)文叔流泪是因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