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谢土
乔忠延
①说明土地对人类的重要,其实无需任何语言,我家乡的一种民俗就可以说得清楚明白。这民俗便是:谢土。
②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祭祀。摆上自己舍不得吃的食物,先敬献土地爷。土地爷,是乡亲们最敬的神仙。从前,村村社社都有土地庙。凡是像样的门户,正房的当间儿墙上必有一个小巧精致的神龛,那里供奉的就是土地神。村里人不说土地神,都说土地爷。在村里,只有辈分大的、威望高的,才配享受这“爷”的称呼。
③土地的地位为什么高?看看神龛两边的对联就明晓了:“土能生万物 地可发千祥”。一副通俗的对联,说透了万代相传的世理。《易经》说:“坤厚载物”。乾,为天;坤,为地。万物由土地中获得生命,互为依凭,和谐生存,岂不是“发千祥”?“生万物”、“发千祥”,岂不是最大的功德?
④乡亲们对于土地的尊崇和敬畏自然不是这么理性的,而是感性的,是从生存的愿望出发的。在他们眼里,土地是活着所必需的,没有土地,就会断了吃食。没有吃食,怎么活得下去?所以,土地对农人而言,就是他的命根子。
⑤我出生在农村,见过乡亲们的劳作。那种虔诚的态度,使我觉得用“劳作”一词是对土地的亵渎。乡亲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伺候”。农人一年到头就是伺候土地。秋天收过玉米,大田坦荡开去,一览无余。你看吧,男女老少都在精心伺候土地。土地犁开不行,只虚不绵,还要耙过;耙过不行,只绵不绒,还要耱过。耱一遍再耱一遍,耱得土细如面,又绵又绒,撒一把种子进去,舒适得就像在冬阳暖照的炕头上睡大觉。把土地伺候到这个份上,虽然人累得骨头都能散了架,可这会儿才是顸受活的。受活的农人不会把笑颜挂在脸上,只是干完了农活还不离开,坐在田头,拔弄起自家的烟袋。点燃一锅旱烟,一缕乳白的烟雾就载起内心的愉快缭绕在布满皱纹的脸前。
⑥一代一代的农人,就这么将青春,将壮实,将晚年全都伺候了土地,直到耗干最后一滴心血无奈地倒下,被别人种进土地。这就是叶落归根,入土为安。土地供养人活着,还供养人死去。说土地是人的命根子一点也不过分。
⑦土地是命根子,那要是有人夺他土地,他非拼命不可。那一年村里发生械斗打死了人,我的老爷爷与此事毫不相干,却被关进了监牢。家里人慌乱一团,听人说要打点,就赶紧打点。打点了车马,不治事;打点了店铺,也不治事。后来把家里的五亩地打点给人家,才把老爷爷挖出监牢。老爷爷回到家,听说卖了车马,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店铺,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那五亩地,他惨叫一声,倒栽后去,倒在炕上再也不睁眼。大夫来来去去,没有一个能治他的病。后来,老爷爷的哥治好了他——眼看着弟弟就要咽气,老哥又气又急,站在炕边发了火:“你死得下去?那五亩地是你家的命,你不把它弄回来家,人非饿死不可!”这么一喊,把老爷爷喊醒豁了,他坐了起来,活了!后来,费尽周折还真把地弄了回来。
⑧乡亲们对土地的态度,从“破土”中更能体现。一块土地,或是盖房,或是修路,哪怕只是在上头盘个炉灶,只要是不让它再长花草五谷,那就是对土地的破坏。这破坏就被人们视为“破土”。破土就是罪过,破土者就是罪人。因而,动工前非举行个破土仪式不可。仪式规模视动土规模而定,若盘个炉灶,垒个猪圈,往地上撒些生米生面、倒些酒水就行;若是盖房,就是大兴土木,必须杀只鸡,将鲜红的血液洒在要开挖的土地上。更大规模的动土,如建新村‘,筑新城,杀鸡肯定不够,杀马祭祀也是常见的。临汾城有白马城的叫法,就是因为开工奠基时“刑白马而筑城”。试想,刨开金黄的厚土,牵来雪亮的白马,一刀下去,见血飞红,再将红得耀眼的鲜血洒进金黄的土地,多么惨烈!
⑨这惨烈,其实是替无言的土地设了一道无形的护栏。供人衣食的土地,难道可以随便毁坏?土地是长百草、长五谷的,盖房、修路等等,都是对土地意志的违拗!都是比流血还要可怕的残害!那血淋淋被宰的何止是鸡?何止是马?是土地,是土地在迸溅鲜血!宰杀土地,无异于宰杀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割断了命根子,那倒下的就不是土地,就不是鸡和马,而是人类自己。
⑩谢土,在我看,是人们对自己最严厉的警示。
在文末作者用了“警示”一词。请解释“警示”一词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在作者笔下,乡亲们是怎样伺候土地的?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题为“谢土”,但第⑧、第⑨段却写“破土”,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
有读者说:“本文对愚昧落后的民俗津津乐道。”对此,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轻松,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了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建成了这两条生命堤坝。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④多年以前,西湖边也曾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了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了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的人生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在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下,总体上走向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括。
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
“机智”:
“狡黠”:
评价: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缘景而议,借白堤、苏堤赞扬了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的人品和文品,否定了林和靖式的中国文人。
B.因为白堤、苏堤是“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因此被作者称为“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C.白堤和苏堤还不足以体现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整体情怀,作者对此深感惋惜。
D.贫乐道的人生修养、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埋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使之日趋黯淡而走向不道德。

E.第五段末“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旧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而是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像之小,据说是嫁接的缘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任何社会里,不管是禽兽的或人类的社会,从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作为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主,它敢于与空中的霸主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嘴爪,打退鹰的进攻。它奋力的结果常常是获得胜利。而且,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它与整个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处的: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君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着,而那些水禽仿佛个个都俯首帖耳地归顺它。它只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领袖,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首席居民,它赋予别人多少,也就只向别人要求多少,它所希冀的只是宁静与自由。对这样的一个元首,全国公民自然是无可畏惧的了。(读本《天鹅》节选)
这段文字中关于天鹅的比喻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请举例说明。
你认为这段文字折射出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对句中“骄傲”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鹅以有鹰这样强有力的对手而自豪。
B.以善战称雄的鹰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C.以善战称雄、逞强行凶的鹰对天鹅这一爱好和平的君主不归顺、搞对抗。
D.天鹅对战胜鹰很有把握,因此骄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挑战达尔文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1858年,达尔文在伦敦将他的进化论公诸于众,然而,这种150年后仍有科学意义的学说,在当时不但没有引起任何的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伦敦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在当年的年会上说:“今年没有任何的发现。”当然了,神学界对这一学说更是恨之入骨。殊不知,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理论成了日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说,并且因此创建了一门全新的学说——生物学。
然而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不例外。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
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的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说,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琼斯教授还在他的著作中对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进化理论提出挑战。他首先攻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杰伊.古尔德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划德.道金斯是以“古怪”的方式对待进化这一课题的。他认为,道金斯提出的“自私基因”之说,也就是,任何生命都是按基因的利益进行进化的这一学说根本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至于古尔德教授认为进化是突然间发生的,这与琼斯认为的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的观点截然相反。琼斯教授满怀信心地说:“我的长处在于我对生物学有着特别宽的知识面。”琼斯教授打算用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自己的著作,也就是说他将用大量的轶闻趣事、丰富的例子,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来说物种起源这个问题。
——徐冰川译,摘自《青年参考》
1858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公诸于众,当时反响如何?(答案不超过35字)
琼斯教授向达尔文学说提出挑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5字)
根据文意,归纳出达尔文理论的3点不足之处。(答案不超过35字)
请归纳琼斯教授进化论著作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70字)
论述琼斯教授著作体例构想的两项是( )

A.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B.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C.“自私基因”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 D.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

E.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新生著作。F.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谈物种的起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禽流感
禽流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发。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禽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一般来说,具有高度致死性。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随后广泛蔓延,现在已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有时也会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一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流感病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抗原型,其中B、C两型仅能对人致病,A型可对人、猪、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属于A型流感病毒,列为禽流感病毒类。A型流感病毒又分成若干亚型。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有些病毒可能比其两个亲代病毒对细胞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另外,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病毒的这一特征,加之感染动物复杂,使防治难度加大,这也是流行了一个世纪的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对禽流感的诊断,主要是以病原的分离和血清学检查为依据。国际上评价禽流感毒致病力的经典方法是接种易感鸡。按照国际标准,能引起接种鸡死亡75%以上的分离株,是高致病性毒株。尽管接种鸡是确定致病的“黄金标准”,但它不能反应致死率小于75%的H5或H7亚型病毒的潜在致病力。因此国际兽疫局根据科学家的建议,已推出新鉴定标准。
据世界各国对禽流感的防治经验,由于病毒抗原的多变性,目前用疫苗进行预防,其免疫效果尚存在一定问题。但最近报导美国蛋白质科学有限公司通过DNA克隆技术对有杆状病毒昆虫的细胞表达载体生产疫苗,用一日龄仔鸡作试验,结果所有的鸡都不发病。而未免疫组供毒时全部死亡。以往的防治经验证明,本病在某些国家的局部地区虽仍有发生,但由于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在怀疑有本病发生时,应尽快作出确证,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和同群扑杀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有效的控制。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对“禽流感”作出简明的解释。
对“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防治措施”的原因,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造成禽流感的病毒和抗原性不断地发生变异。
B.有些病毒比亲两代的病毒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C.基因置换容易在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中发生。
D.感染动物的复杂使禽流感病毒更易发生变异。

防治禽流感的主要办法有哪些?请根据文意归纳。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造成禽流感的A型病毒对鸡类和陆地野禽危害严重,对水上家禽则危害较轻。
B.并不是所有的流感病毒都可感染禽类,但所有流感病毒都可对人类形成感染。
C.以病原分离和血清检查为依据诊断禽流感,因不够全面已被国际兽疫局废止。
D.尽管一百多年里,禽流感传播越来越广,越来越重,但人类消灭它为时不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