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1629年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 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1644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一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1655年 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1657年 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1696年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1712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1756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乘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众记》两碑,以资纪念。右图为土尔扈特回归路线示意图。
(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2)土尔扈特于1771年1月17日踏上东归征程,7月8日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材料一 俄罗斯局部简图(图7),图中斜线部分代表某种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范围。
材料二 “微笑曲线”图(图8)
材料三 2011年,通用、福特、丰田等汽车生产厂商均已在俄罗斯建厂,它们占俄汽车总产量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15%跃增到2010年的52%,首次超过俄罗斯本土品牌。为宣传本国自主品牌,2011年5月15日总统普京曾亲自参加拉达最新车型Granta的试驾活动,却因连续4次启动汽车失败,且该车“造型”处于上世纪水平,使该品牌汽车黯然失色。
(1)根据材料一说出甲处(奥伊米亚康)气候特征上的两大最突出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材料二、三,从“微笑曲线”的各个环节评价俄罗斯入世后汽车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的原因。
图中所示区域土地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却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地理原因。
如下图所示,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775km的某地肉眼观测北极星.观测到的北极星平均仰角为48°。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此时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A地此日昼长约______小时,日出时间是_________。
(3)B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_
(4)此时东半球新的一天的范围比旧的一天________ (大、小)。
(5)此日我们西安(约340N)某楼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角度调整为 度时能获得最大的热量。
|
(6)此日,西安(34.27°N、108.9°E)当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
左图是X城市及附近地区示意图,X城市的经度是东经8°,纬度是北纬53°40′。右图是四种气候类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请在图I上X城市附近画出该地的盛行风向。该地区所在大洲西部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的特征为图II中的图所示,分析该气候类型在本大洲分布最广的原因。
(2)图I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港口的是,若要促进港口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还需加强建设,请在图上表示出来。
【环境保护】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橡胶产区,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报道,该地区的居民大量的毁林种植橡胶,试分析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
(2)如果你是环保专家,请就上述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我国两种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甲中①、②两区域灾害严重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