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近这些年来,各地兴起了过洋节的热潮:圣诞节、情人节……商家也不失时机推出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如七夕、腊八等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已经渐渐淡化了,过得冷冷清清。为了加深大家对传统节日的感情,班主任决定举办“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下面是班会的活动内容,请你参与。班级征集活动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分)
请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对联或诗句。(2分
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学校启动了"航天科技进入生活"主题宣传项目,你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请完成各题中的三个任务。
材料一: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到达火星轨道,之后天问一号的着陆巡视器将于2021年5月~6月在火星表面进行软着陆,候选着陆点为乌托邦平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方式虽然效益高,但是起点高、挑战大。若成功将推动中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3个在火星着陆、第2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总质量约5吨(含燃料)。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第4期)
材料二:
面临如此艰巨的挑战,天问一号又是如何漂亮利索地完成整个过程的?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器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历时约9分钟,大致分为气动减速段、降落伞减速段和动力减速段。9分钟内,着陆巡视器要完成1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一气呵成,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王闯(中国火星探测器总体设计主任)告诉记者,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中克服了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90%左右。"
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等几个步骤。"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王闯介绍,"火星大气非常稀薄,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同时需要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孙泽洲(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表示,火星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以确保安全着陆。科研人员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以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提高适应能力。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第2版,记者:冯华)
材料三:
此次火星探测器上采用的是经配方优化设计的新型超轻质蜂窝增强烧蚀防热材料。
与"前辈"相比,此材料密度更低、防热效率更高,并且可以根据承受的气动载荷分布进行变厚度优化设计,在保证探测器拐角部位能够耐受更严苛的气动载荷的情况下,让整个结构的材料更加轻质化。同时,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确保在奔向火星过程中,即使承受高低温交变,也能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节选自《科技日报》2021年5月17日第2版,记者:陈瑜)
资讯发布
(1)为了让同学们及时了解"天问一号"的相关资讯,项目组准备将上面三则材料整合成一篇推文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总标题已拟定为"火星你好,天问来访"请你再给这三则材料各拟一个小标题。要求: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字数相同。
信息辨识
(2)为了正确宣传科技知识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上述材料信息最符合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总质量5吨(含燃料)。
B.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同时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C.因为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所以超音速降落伞是降落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D.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即使承受高低温交变,也能确保在奔向火星过程中结构的可靠性。
应用推测
(3)科技改变生活。你推测下面图片中的两个场景可能会利用这次火星探测的相关技术,为了向同学说明推测的合理性,请结合上述材料阐明理由。
汉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奥秘,从下面"大"和"天"的字形演变过程中可以推测,"大"原本表示一个正面站立的大人形,借成人的形象表示"大"的意思,由此你可以推测,"天"原本表示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纪念活功中,学校制作了陈望道的名人简介,请推敲其中的字音,字形,完成下面题目。
陈望道(1891-1977),金华义乌人,我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先驱,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他"□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首次正式出版,很快就(xiāo)_______售一空。该书的出版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diàn)______定了思想基础。
(1)加点字"脉"在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mò
B.mài
(2)填入文中□正确的一项是
A.费
B.废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
(xiāo) 售一空
(diàn) 定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 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 ①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60份。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们分析了这6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79.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0.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2020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 ②路上最好的陪伴。调查显示,85.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2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是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法律类、童书教辅、科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且集中度更高。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
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1985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
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注释]①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②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下面结论与上文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A.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是由疫情导致的。
B.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完全被短视频占据。
C.通勤者用完整的时间来读的都是电子书。
D.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2)"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题目中藏着奥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有同学认为,上文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结合上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4)联系上文和下面资料,结合你阅读教材中某一部名著的真实体验,写出你对"硬核书籍"的理解。
[资料]硬核: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
(摘自《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
在"逐梦星辰"学习活动中,某同学找到下面材料。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任务。
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4月24日在南京举行。启动仪式上,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经全球征名、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祝融"脱颖而出。提议的名称中,入围前十的几乎都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如祝融、弘毅、麒麟、哪吒、赤兔、风火轮等。5月22日,"祝融号"已随"天问一号"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1)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下面名称与"祝融号"一样都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一项是
A.东方红一号
B.嫦娥五号
C.长征七号
(2)他想知道中国首辆火星车最终以"祝融"命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和对"祝融"二字的理解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