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父亲的山冈菊花金黄
周家兵
我家阳台上有盆野菊花,每年阴历九月就会恣意绽放,金黄金黄地葳蕤无比。我喜欢给她浇水施肥,我们一家人都喜欢这盆每年只开一季的野菊花。它在深圳我家阳台上静悄悄地绽放,然后慢慢凋谢在阳台一隅的花盆中。来年的秋天,它依然在我家狭窄的阳台上恣意绽放。
这盆菊花是我从湖北老家带来深圳的。在记忆中她就是一直在那个山冈上长着,自生自灭,快乐开放。在金秋九月的风中,我和父亲一前一后地走在老屋的旁边那片山冈上。满坡的芝麻黄豆,在飒飒秋风中摇曳着收获的喜悦。只有在山冈上面兀自开满金黄的菊花,在静默中朦胧而迷人。母亲说把山冈开辟出来,种上麦子。父亲像秋夜月光下的菊花,绽放而静默。母亲叹口气转身回屋,给爷爷冲泡一杯自制的野菊花茶,清热解毒,降火消肿。爷爷入秋就胃热心烦、便秘口苦、头痛目赤。
深秋,父亲带我爬上那片满坡菊花的山冈,叫我仔细观察快要凋谢的金黄菊花。我仰望蓝天,辽阔高远,大雁南飞,我极目远眺,群山峻岭,满山冈是泛黄的树木,落叶在风中兀自飘零,我周围是依然飘香的金菊,摇曳,葳蕤,怒放。父亲坐在杂草中,点上一支自制的香烟,浓烈的烟草味直刺心肺,父亲剧烈咳嗽,声音在山巅翻滚到山谷,我看着痛苦的父亲在抽搐中不停地大口喘气。父亲在咳嗽之后,指挥着我和他一起用手逐一采摘金黄的菊花,。
在秋雨来临之前,我独自一人在家爬上屋顶收拾晾晒的野菊花,一不小心从屋顶上滚下来,跌落到院子的泥地上。菊花没有被雨水淋湿,父亲和母亲跟爷爷奶奶说,今年的野菊花收拾打理得很好,说是我的功劳。我心里美滋滋地骄傲地笑着。我知道,多病的爷爷今年就可以像去年一样喝上制作上佳的菊花茶。爷爷的老毛病就可以平缓很多了。
父亲的病查出来是在我成年的时候,我已经远离了家乡。父亲在爷爷去世之后,就再没有打理那片山冈的菊花了。那片野菊花就兀自在老家那片山冈上生长开放。没有人浇水施肥,秋天来临,山冈上依然金黄一片,葳蕤绽放,秋风送爽,也送来菊花的沁香,在老家村落里飘散游荡。只能是飘散游荡,因为村庄已经人丁不旺,外迁的浪潮在漫山遍野地疯长。
我也在外迁的浪潮中抵达深圳。我没有在毕业后留在老家,我违背了许多人的意愿,只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每个夜晚我都在梦中将故乡一遍又一遍地张望,没有了老家旁边的那片金黄的菊花,只有父母依然站立在山冈上期盼我回家的目光。父亲在我离家不久的秋天飘落在故乡的泥头中。那片金黄的菊花却依然在山冈上绽放,父亲却再也不能和我一起采摘菊花。母亲说,自从爷爷去世后,父亲就再没有采摘过山冈上那片菊花了,父亲觉得,再好的菊花茶也没有意义了。
父亲,我没有亲手为您采摘老屋旁山冈上那片金黄的菊花,再为您制作上佳的菊花茶。父亲,野菊花能扩张血管,又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可是我只为您买了降血压的药物。我知道,您和爷爷一样也有高血压,可我没有明白,您和爷爷一样,多么希望我像当年的您,亲自爬上山冈,为您采摘恣意绽放的野菊花,清洗,阴干,晾晒,冲泡。甚至从屋顶滚落到院子的泥地上。父亲,岁月让我终于在你逝去的若干年的梦中才猛然醒悟。
梦中,父亲的山冈菊花金黄。
如今,我家的阳台菊花绽放。
我找不回父亲的山冈,我只有在阳台上将父母遥想。深圳的秋天没有故乡的景象,老屋在那片菊花金黄的山冈下说不出的凄凉……(选自2010年《深圳文学》第12期,有删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盆野菊花在我阳台上恣意绽放,葳蕤无比,而且年年如此。 |
B.母亲要把山冈开辟出来种麦子,父亲沉默着坚决不答应。 |
C.山冈上野菊花金黄一片,兀自绽放,反衬出了村庄的人丁不旺 |
D.毕业后我没有留在家乡远走深圳,心中有一种隐隐的愧疚之感。 |
文章开头从我家阳台上的那盆野菊花写起,有什么好处?
“父亲,岁月让我终于在你逝去的若干年的梦中才猛然醒悟”,从文中看,作者悟出了什么?
借景抒情是本文的最大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阅读下文,回答: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与影响
近50年来我国大气降水和水面蒸发变化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在我国东部地区,影响降水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因子非常复杂,但一般认为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例如,我国华北地区近20多年的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可能代表了我国东部气候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温度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一种响应,也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影响的结果,还可能与太阳活动的长周期变化有关。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对我国大气降水的影响也不能排除。此外,近年来科学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问题非常关注。仍以华北地区为例,人们怀疑可能有三种人类活动已经对区域性大气降水变化产生了影响,它们分别是:人为引起的全球性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全球性气候变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由此引起的下垫面特性的改变,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目前,人们对于上述影响因子及其相对作用的认识还处于不断深化过程中。
对于水面蒸发量变化的原因.现在也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但是,在华北地区,观察到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主要是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造成的,而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又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还和云量与降水增多有联系。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表气温趋于变暖,但我国的水面蒸发量并没有象指望的那样随气温上升而增加,说明气温对水面蒸发变化的影响很小。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对我国地表水资和其他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影响却是清晰可见的。近10多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南部降水量的减少造成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在这一气候变化背景下上马的。在东北地区,有关北水南调和东水西调计划的酝酿也是在气侯干旱的背景下进行的。另一方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量长期趋于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如果水面蒸发可以代表实际蒸发,那么观测到的大范围水面蒸发减少无疑对我国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但华北地区蒸发量的减少可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降水量下降产生的干旱,西北干燥地区蒸发量减少与降水量增多的结合作用,巳使水资源条件得到改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蒸发量减少则可能已经增大由于降水量抬升产生的洪涝灾害风险。
大气水资源是决定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我国大气水资源既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也遵循着各种时间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大气水资源的时间演化可能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侯变化有关,也可能是区域气候系统自然振荡或外部自然强迫因子影响的结果。中国未来的气侯仍将发生变化,大气水资源特别是大气降水的变化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
1.根据文意,下列不是我国大气降水变化的可能性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华北地区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
B.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的影响。
C.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
D.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
2.下面有关水面蒸发变化的特点或变化的可能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东部地区水面蒸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和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
B.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随着云量及降水的增多而上升。
C.华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
D.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地表气温上升造成我国水面蒸发量严重下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错误的一项
A.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B.南水北调工程就是针对东北部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南方则面临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的情况采取的重要举措。
C.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和蒸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预示着今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融风暴
2008年,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金融风暴,必然会产生比以往更强烈的冲击。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但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元仍然是当今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直到目前,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全球各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以上。“领头羊”一出问题,必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全球金融市场迅速陷于极度恐慌之中。
由于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金融开放之中,大笔“热钱”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将全球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又占据着最为有利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一些金融机构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打包后,出售给了很多国家。正因为如此,发源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发达金融体系的金融风暴,才会造成史无前例的影响。
随着全球金融动荡的加剧,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流动性短缺、股市大跌、汇率震荡、出口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
金融风暴首先重创了美国的银行体系,粉碎了这个“世界最完备体系”的神话。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美国有大量的州立银行与中小银行。这些银行在过去几年内投资了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以及其他证券化产品。次贷危机爆发后,它们出现了大面积的资产减少与亏损。这些中小银行抵御危机的能力很差,也很难得到美国政府的救助,因此在未来破产倒闭的概率很高。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银行业受到殃及最深,因为欧洲银行业过分依赖于短期借贷市场,而不是通常的客户储蓄。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很难独善其身。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经济体撤离,一些自身经济结构比较脆弱、对外资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正面临严峻考验。
最令人担忧的是,全球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要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拖累甚至阻滞全球经济增长。目前,美国房地产投资已经持续缩减。而在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交替受挫的负向财富效应的拖累下,美国居民消费日益疲软。由于自身股价下跌,美国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均有所下降。而由于能够提供的抵押品价格下跌,美国企业能够获得的银行信贷数量也大幅下降。美国经济在2009年陷入衰退几乎已成定局。欧元区经济、日本经济等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在2009年的增长前景也不容乐观。
由于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近30%,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大规模救市措施,也会使本来就有巨大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现大肆发行债券、印发钞票,势必会导致美元信用下跌,并推高全球通胀率。
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是对世界各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考验,是对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诚意与决心的考验。目前,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着这场危机的走势,关注着全球各国的应对举措及其所产生的效应。
(《人民日报海外版》)下列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金融风暴,必然会对全世界的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 |
B.这场金融风暴发源于号称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有着最发达金融体系的美国。 |
C.金融风暴中欧洲银行业受殃及最深,因为欧洲银行业与美国经济联系特别密切,过分依赖于美国的金融市场。 |
D.金融风暴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仅限于金融市场,它必将波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 |
下列表述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产生史无前例影响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较大,其进口占世界贸易份额较多,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整个世界经济的动荡。 |
B.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金融全球化让世界享受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
C.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化比体系使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扩散到全球性的影响。 |
D.美国居民消费日益疲软,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均有所下降。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应对金融风暴需要各国具备一定的经济治理能力,更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诚意与决心。 |
B.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这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
C.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必将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 碍。 |
D.美国经济的衰败给欧元区经济、日本经济等发达经济体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金融危机主要影响金融市场,不会影响到制造业等经济领域。 |
B.这场金融风暴必将带来一定时期的经济衰退,也会形成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
C.一些自身经济结构比较稳固、对外资依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将不受损失或受损失程度较轻。 |
D.遏制全球通胀,必须采取大规模救市措施,为挽救国家经济,发行债券、印发钞票将会是首选的有效措施。 |
五、(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l题。
记忆的高地(节选)钱金利
(1)我始终无法绕过乡村。
(2)在城市寄居越久,对乡村的怀念就越为清晰。像余华在《兄弟》后记中说的: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乡村是根。走多远都是。所以,余华承认自己不会放弃对乡村的书写,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
(3)乡村是记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对每一个从乡村出走的人来说。
(4)对我来说,村庄是一个世界。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比村庄再大的地方。我无法用目光,穷尽一个村庄。实际,谁都无法穷尽村庄。村庄之外,仍是村庄。一个连着一个的村庄,是组成大地的骨架,沉默而坚毅地俯卧着。
(5)1980年,我四岁。或说,是三周岁。我不知道我当时是不是学会了记数。或许,这只是我在把记忆的钟,往回拨转,才看见的,一种类似真实的幻影。那一年,我头一回下地。此前,我曾无数次深入到旷野的深处,但我只是一名看客。这一回,是下地。是劳动。
(6)父亲在耕一块田。父亲要把一块地翻过来,像母亲把一床棉被翻过来一样。父亲在犁的两边压了两大块石头。这是两块我无法撼动的大石头。然后,父亲把绳勒进瘦骨铮铮的肩头。把着犁,向前走。泥是黑的。翻过来的泥,还是黑的。更深的黑色。新翻的泥土里,汹涌着一股新鲜的味道。我相信,这味道,一直在大地深处发酵着,奔窜着。在犁铧的背面,它们终于找着了出口。我站在一边,看着父亲,被泥土的味道,浮起。浮起。像一块木头,在水里浮了起来。
(7)父亲看见我的傻样,伸出巨大的手掌,拎着我的脖子,把我扔到了犁背上:“压住。一个农民的一辈子,应该从犁铧上开始。”父亲的话,让我的命运,现出一丝亮光,像被犁开的泥土,透出生命深处的气息。从我压犁的模样,父亲看出我天生该是个好把式。我在犁上,获得了一个足可满意的坐姿,比坐在手扶拖拉机上还舒服。甚至,从那以后,我再没坐过这么稳实的车子。哪怕是奔驰、保时捷,也不。
(8)劳动因为有了一个舒服的开端,而成了一件舒服的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缠着父亲要下地。我喜欢坐在犁背上,在新翻的泥土气息里,渐渐沉醉。劳动,让冗长而缓慢的时间,有了平实的飞翔的感觉。多年以后,在坐过山车的时候,有一瞬间,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当你坐在一个心仪的驾座上,时光便长出了翅膀。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劳动中,听到时光飞逝的声响。
(9)波浪一样的泥土,被敲碎,碾细,整平。一块地,平展展的,像一张辽远阔大的眠床,安安静静地躺着。除却了庄稼的掩映,大地仿佛一样子往下陷落了一截子,那些迷失在庄稼丛中的人们和草舍们,便都乘机,一层层往上浮了起来。人越来越多,汹涌着。我混迹在人群中,像一株稗草混迹在一片稻秧。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我的体重,还不足以压实一张深入大地的犁铧。我只能用高高低低的脚步,来丈量一块地的长度和宽度。
(10)父亲在后退,我在前进。父亲泥耙把萝卜籽掩住,我用小脚丫子,把土踩实。只有把土踩实了,萝卜才能长得瓷实。个顶个大。然而,我的体重,显然阻碍了我的脚步。我无法让我的脚,更深地陷落在泥土里。我虚浮的脚步,不像是在劳动,而像是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写字或作画。写一个颤动着的“一”字,或者,写一幅“米点”山水。我相信,当时,我一定不曾认识“一”字,或者“米芾”。这个意象,一定是多年以后,我在看着别人劳动的时候,突然被遥远的记忆掐住喉咙。
(11)有些记忆,无法逾越。父亲并不曾责怪我的虚浮。父亲,在印着我的小脚丫子的萝卜地上,又印了一串串宽大而沉重的大脚印。这是一双美丽的大脚,印下的这一串,是通往丰收喜悦的邮戳。我曾多么殷切的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双美丽的大脚。可以把美丽的邮戳,盖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12)我现在,我真的拥了这样一双脚。走路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回过头去,看看身后。没有看见一个脚印。哪怕,一片像落叶一样虚浮的脚印。
(13)远处,被瓦屋,楼屋,挡住。除了天空依然辽阔。大地,已经被分割。零碎的大地上,拥挤的庄稼,再无法包围一幢高大的楼房。更无力把它遮挡,让它陷落。时间已经把事实颠倒。楼群把庄稼包围,让大地陷落。村庄走在越来越大的一条路上,越来越快地靠进一个城市。庄稼,无法阻挡一个村庄迈向城市的脚步。有人说:现在的村庄,就是一个城市。而一个村庄里,再找不出一个纯粹的农民。那些仍然赤脚行走在土地上的,有一多半,是充满矫情的怀旧者。
(14)我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怀想一个村庄的旧时模样。并且,从嘴巴里喷出,一根炊烟的模样。
18.联系全文内容来看,“乡村是记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答:
19.从第五至第十一段内容来看,“劳动”教给幼年的“我”哪些道理?
答:
20.“我现在,我真的拥了这样一双脚。走路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回过头去,看看身后。没有看见一个脚印。哪怕,一片像落叶一样虚浮的脚印。”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21、请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构思”和“思想主旨”三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或以一角度为主兼顾其他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题目自拟。(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地球下一轮冰期即将到来
今天,全世界都在议论全球有变暖的趋势,许多报纸、杂志纷纷载文称“全球变暖海面上升,1000年后地球将迎来洪荒”。但是有不少气候学家却在异口同声预言另一种灾难——新冰期——的到来:是什么原因使得科学家们的看法,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这种结论是有道理的.墨为许多气候学家长期以来忽略了太阳辐射总量变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外的辐射并不稳定,而是经常变化。一般来说,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太阳活动11年的黑子周期和100年的世纪周期。而当人们谈论地球上的气候变暖时,却很少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目前的状态是发光度在减少!由于地球的升温具有惯性,这一轮11年周期发羌度的变化实际上对气候没形成明显影响。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太阳发光度的减弱还会在下几轮11年周期中继续下去。与此同时,发光度的减弱也在太阳活动的世纪周期中有所体现。于是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地球上将会出现一个小冰期。
至于说到人们经常念叨的“变暖”理论,“冰期说”的科学家认为“变暖,,很正常。通过对太阳发光度变化的分析,地球确实曾因为太阳活动而出现全球变暖。在20世纪,太阳的半径和发光度都在增长,结果导致全球年平均气温高出0.8摄氏度。就是这个0.8摄氏度,让气候学家敲响全球变暖的警钟,并把“罪名”归到了温室气体头上。然而现在,由于太阳活动的减弱,年平均气温正在缓慢下降。不过,地球人在2012—2015年之前还感觉不出总体气温的下降,下一轮的最冷时期得到2050年才会到来。一开始温度下降会非常缓慢,预计几十年后,世界上海洋的水温将下降l度。这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已足够让格陵兰岛生成新的冰川。俄罗斯北部的气温也会下降。这种全球变冷只对赤道附近的居民影响不大。.
俄罗斯地球物理学家从最近的7500年的地球历史中找到了18次全球变冷过程的证据,那都是太阳活动最弱时期。早在1645年到1705年,整个欧洲、北美和格陵兰岛就曾出现过全球变冷现象。当时的全球气温下降了l~2摄氏度,之后又发生了全球变暖。因此这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未来的21世纪中叶,预计也将会发生类似的全球变冷现象,但这次时间不会拖得很长。
全球气候趋势是变暖还是变冷,科学家对此意见不一。支持全球确实在变暖的人认为,地球目前正处于两个冰期之间的间冰期,而且地球在此次间冰期“滞留”的时间已有9000多年,比过去的间冰期时间都长,这说明从长期看,地球处于全球变暖的时期。几百年来的测量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地球表面越来越变暖和,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变暖趋势非常明显。另一批科学家则认为,整个地球的气象是非常复杂的,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地球在
变暖还是在变冷。比如,地球表面不均衡的变暖(高纬度地区更为明显)将导致了大气环流的改变。一旦中纬度地区地域性的风力变弱,北极地带的冷空气就有可能南下。寒流滞留在南方的时间会更长,因为环流强度已变低。而一旦天气转暖,便会出现一系列的极端现象,比如说,降雨的不均匀性便会出现,有地方一个月的雨量会在一天内下完,很可能这些地区到了夏天叉会出现干旱。所以这些科学家觉得,地球完全可能处于长期变暖,但是短期变冷的状况。新冰期即将到来的说法,与地球总体变暖趋势并不矛盾。
1.在气候变暖的今天,有不少气候学家却在异口同声预言“新冰期”即将到来。下面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人类7500年的地球历史中,18次全球变冷都是太阳活动最弱时期。
B.太阳目前的状态是发光度在减少,而且还会在下几轮11年周期中继续下去。
C.由于地球的升温具有惯性,所以我们还感觉不到温度的下降。
D.地球处于两个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时间已有9000多年,比过去的间冰期时间都长。
2.综合全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问题,作者赞同下列哪一种观点
A.地球气候逐渐变暖,1000年后地球将迎来洪荒。
B.地球气候正逐渐变冷,到2l世纪中叶,地球上将会出现一个小冰期。
C.整个地球的气象是非常复杂的,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地球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D.地球处于长期变暖但是短期变冷的状况,所以无所谓冷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B.地球气候总处在“变冷一变暖一变冷”周期性的变化之中。
C.地球温度变化即使是微小的1度,也会对全球任何地方产生巨大的影响。
D.地球一旦由冷变暖,将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现象。,
4.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门;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发光度在减少,所以太阳的半径也在缩小。
B.地球的温度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变化应该是比较缓慢的。
C.地球温度的升降虽然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与太阳周期变化的时间是不同步的。
D.从地球经历的几次“间冰期”来看,某前的间冰期最长,而且地球今后的“间冰期”会越来越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
雨中登滕王阁
熊召政
登高骋目,总以晴好的天气为宜。遗憾的是,此刻我登滕王阁,周遭是一片淅沥沥的雨声。5月下旬,江南开始进入梅雨季节,站在滕王阁的七层之上,但见槛外浩茫的赣江,罩在濛濛的烟雨之中,虽然胭脂色的波浪显得湿润,但江的对面已是模糊一片,而飞阁之下车水马龙的十里长街,除了喇叭声的清脆,一切,也都幻化为浮动的剪影。
但我仍觉得,眼下这雨中的凭栏,乃是别一番感受。虽然见不到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但雨来风掠,雾卷云飞,更平添了登临者怅然怀古的思绪。
在滕王阁的楼下,正准备登临时,有人说“这是一个假古董”。言下之意,既为赝品,你何必登上这水泥浇铸的楼梯?
是的,昔日的滕王阁早已倾圮,眼前的这一座,是1989年动工修建,历时三年而成。比之旧制,它更加峭拔,也更加壮丽。珠帘晃动在天阙,檐马叮咚于青空。置身其中,哪怕是烟雨如潮飞云似梦,你依然会有那种望尽中原百万山的感觉。
中国的古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它的好处是质朴、浑厚,沉静中透出空灵的禅意。人住在里面,若饮酒,则窗牖的花影可以助兴;若弹琴,则木质的板壁可以让弦音更加柔和。但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特别是使用了太多的木材后,不但易燃,而且耐腐性也很差。那些著名的亭台楼阁,保存百年尚且不易,何况它们的建筑年代,非唐即宋,都在历史的烟雨中浸泡了千年呢!就说这座滕王阁吧,自公元653年即唐永徽四年建成以来,已经历了将近14个世纪。无论是霜天画角下的铁骑,还是暗夜秋风中的野火,都不可避免地一次次侵蚀它、焚毁它。所有香艳的记忆,其尽头都不可避免是一把劫灰。滕王阁首建至今,已经历了数十次的毁灭与兴建。除了初唐的王勃,登临层榭并为之留下千古美文,是正宗的滕王版的楼阁之外,自他之后的韩愈,自韩愈之后所有的文人骚客,所吟咏的滕王阁,都是在歌颂赝品。
这些年来,各地的名胜古迹都在恢复,这是民族复兴的特征。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人,若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则哪里还有可能恢复名胜呢?乱世逃命,盛世建楼,这都是历史的必然。眼前的滕王阁,虽然是假的古董,但却是真的名胜。王勃的美文已经成了千古绝唱,我们岂能让他的满纸珠玑无法印证,让后来人徒生惆怅呢?因此,南昌不能没有滕王阁。它的千百年来的每一种版本,都不是赝品,都是南昌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机缘以及不同风情的真实写照。
如今,我站在最新版的滕王阁上,在枇杷黄连叶青的季节,眺望变幻不定的江山风雨图,沐浴天地间流动的勃勃生机,心情便如茶烟深处的月色,那份诗意,那份惬意,想压抑都压抑不住了。
滕王阁留给我的记忆,一直与歌舞有关。盖因修建此阁的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生长于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家,李元婴的手不必磨剑,却可以捉捏彩笔,绘出人间的富贵。据传,李元婴擅画蛱蝶,阁中留有他的《滕王蛱蝶图》,满眼风华、一片缤纷。当然,李元婴的耳,也听不到杀伐之声,他生命中的岁月,被一场又一场的歌舞填满,脂粉气、楚腰身、霓裳曲,使他贪欢、使他迷醉、更使他对国计民生了无兴趣。
据说,李元婴从苏州刺史的任上迁转洪洲都督,就因为任职不专,或可套用近时语,即因为执政能力的低下。在南昌,他又因“数犯宪章”再次被贬,谪置滁州。看来,称他风流王爷完全称职,若以官身评判,他恐怕只沾得上一个“庸”字儿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南唐李后主,论当皇帝,他只是庸君,论诗人,他却高居上游。这李元婴同样如此,他若不当官,而专心致志当一名歌舞团的导演,必定完全称职。
李元婴自苏州迁来南昌,走的虽是贬谪之路,仍不忘声色。他从苏州带了一班伎会前来,于是,这赣江边上的南昌故郡,平添了夜夜笙歌。
李元婴好游冶,莱日来到章江门外的荒阜,面对茫茫江水,他突发奇想,让随从在榛莽中治酒席,起歌舞。燕麦兔葵之中,离草荆棘之上,怎搁得住弱不禁风的舞衣?于是,诌其事者,投李元婴所好,在这岗峦之上建起一座高阁,这便是滕王阁的由来。登临送目俯瞰江山,只是它的附属功能,开绮筵,演歌舞,才是建阁者最初的动机。
于今,风流的滕王早已灰飞烟灭,但阁上的歌舞却一直不曾消歇。远古的吴趋曲,盛唐的柘枝舞,虽然不再演绎,但我在这阁上,却听到更为古老的编钟,以及渗透了赣南风情的《十送红军》,这熟稔的旋律,立刻让我想到这槛外的苍茫河山,曾经是红旗漫卷的苏区。更由此感叹,没有这一片土地,没有这一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人民,今天,我们就不能在这滕王阁上,欣赏到令人陶醉的盛世歌舞。
13.文章第3段,从全文看,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4.“眼前的滕王阁,虽然是假的古董,但却是真的名胜。”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雨中登滕王阁”,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脉络。为什么说“南昌不能没有滕王阁”?
16.文中用较大篇幅追述滕王李元婴建造滕王阁的历史,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