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据此,可判断出他
A.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 B.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 |
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 D.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 B.产品上交国库 | C.建立民主政治 | D.兴办学校教育 |
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
“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各国之间的混战,……由此产生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主义思想常常引发分歧和争论……但民族主义同样也在建国运动中贡献良多……。”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上述论断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 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
C.美国独立战争 | D.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
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对一部宪法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他评价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法国1875年宪法 |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