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约翰·加尔文
(1)根据材料一,说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指出这一论纲在宗教改革中的地位。
(2)比较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材料一根据秦国社会发展特点,商鞅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改造和加强专制主义国家,满足秦孝公富国强兵的愿望;一是彻底废除土地国有制,满足人们因私有制度的发展而换起来的追求私有财产的“嗜欲”。
——许垣《关于商鞅变法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太和(魏孝文帝年号)年间,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地,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
——《魏书·儒林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标准,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没有?请举出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相应的措施。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
——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
材料二:在18世纪80年代生产力的确有了一个惊人的进步,正如现在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生产力有了“一个进入自驱动的发展的起飞”。……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过分。他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能提供动力的手段……实际上,19世纪前期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手段或者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材料四:1848年英国颁布《公共卫生法》,187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 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种子”在英国能够成长的主要条件。
(2)据材料二、三,归纳蒸汽机作为“人类引擎”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四,说明英国通过哪些方式“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写道:“工业革命的结果……生产既过剩,势必须向外推销。海外市场竞争和海外投资竞争,便造成了现代以经济侵略为中心的帝国主义。”“1871年以来,共和党又常夺得政权,努力向外拓展版图……从此美国便继英、法,而成一帝国主义者了。”
材料二 1958年的教科书写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变到垄断,那就是进入了帝国主义的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到1996年,教科书中虽仍然沿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个提法,但不再提帝国主义的垂死性、腐朽性等特征,而强调“垄断”的特征。
材料三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与中国坎坷的百年现代化过程及中美两国关系的状况密切相关,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爱”表现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参照系;“恨”则是由于它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傲慢与霸权。
——以上均摘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请答题:
(1) 依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美国在中国以什么样形象出现? (2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996年为何不在提帝国主义的垂死性”的提法?
(3)依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中美两国关系的状况密切相关,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 字左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文明》中写道:从表面上看,服装仅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但服装的变迁,与饮食的变化一样,实际上表征着现代化从西方向世界强制性扩张的过程。的确,我们熟知的由蒸汽机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端于纺织品制造。大的纺织企业中流水线生产,很快催生了服饰的革命,原来那种缀有各种类似花边、披肩、饰品以及因裹束太紧而妨碍运动自如的衣服,逐渐让位于简便、自由和适合运动型的服装。纺织业的迅猛发展,推动廉价服装从西方扩张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相同的牛仔裤,相同的运动鞋,相同的T恤衫”。
材料二中日两国对服饰现代化的态度不同,也反映在当时的海军服饰上。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国家海军服饰几乎整齐划一,清政府派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留学生、后来成为北洋海军将领的那批人,在英国留学期间被要求剪掉辫子,并按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服饰着装,但回国后,清政府又要求换回粗布马甲,留回长辫。明治政府完全不一样,不仅要求日军海军换上德国海军一样的服饰,甚至连留人丹胡的习惯也要向德国人学习。中日两国对待服饰改革上不同的态度,折射的恰就是对待现代化的不同态度。....但是,统治者在观念上的封闭,几乎关闭了中华文明通过包容与吸纳世界近代化成果进行自我更新的可能性,西方当时先进生产方式传播一再受到抵制甚至是仇视,以至于适应现代化潮流的服饰也受到排斥。
——以上材料出自《服饰背后的历史》
材料三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法图强”,大量中国青年留学欧美和日本,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学技术大量传到中国。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行动。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中,就包括改变传统服装和满式发型的内容,即所谓“断发易服”。变法失败了,服饰改革也就流产了。有人甚至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没有首先剪辫子。在他们心里,服饰的变化是革命的开始。
——《服饰等级森严 革命先革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对服饰现代化的态度不同的原因及态度不同产生的影响。(16 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与日本等国家服饰改革的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腐,是历届两会的热点,今年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过去一年,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省部级高官接连落马,同时,反“四风”成效显著,公款吃喝、送礼等群众“身边的老虎、苍蝇”无处藏身。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百姓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2014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如何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中国梦”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的“民生梦”,是强国富民、改善环境的“小康梦”。最近五六年的全国两会上,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也是老百姓的聚焦点所在。
----搜狐网《2014全国两会热点解读》
材料二“新政”开始时,罗斯福的心目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而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新政”还遭到来自国内右翼分子的挑战。…..一批对“新政”不满的大亨们及保守的民主党人,成立了“美国自由同盟”,其目标是阻止“新政”向左转。
——《世界史》齐世荣总主编
材料三王安石确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他的变法却遭到了一大群人的反对。他坚信只要动机是好的,并坚持不懈,就会有个好结果。因此他推崇“三不”主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他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正因有此信念,所以王安石信心百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甚至独断专行不计后果。不管怎么说,改革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
——《百家讲坛·王安石变法》
材料四但我们可以看清的是,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们不害怕改革,也不害怕不改革,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而治。如果无为而治,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动作,他们就有办法,倒不在乎这动作是改革还是别的什么。比方说,朝廷要征兵,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他们就收剿匪费。反正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他们就趁机雁过拔毛!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弊病,亦可能延续更久吧。
——《百家讲坛·王安石变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罗斯福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受到攻击的原因。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反对的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