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这说明李贽
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 | 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
C.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 | D.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 |
1958年,毛泽东曾把人民公社和巴黎公社相提并论,认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社,河南遂平的卫星公社是第二个公社。这两个公社的共同之处是()
A.其发生和失败都有很大的偶然性 |
B.都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 |
C.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
D.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
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从事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以上材料内容与下面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戊戌变法中“百日维新”法令 |
B.北洋政府初期奖励实业政策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B.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
C.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
D.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
《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的法律原则,正是罗马自然法思想与万民法追求的平等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这充分反映了()
A.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立法、司法产生重大影响 |
B.法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充分的民事权利 |
C.民法典不断继承和发展罗马法的原则 |
D.民法典是当今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