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12~13题。图示农作物分布是指
A.小麦 | B.棉花 | C.黄麻 | D.水稻 |
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
A.a工业区 | B.b工业区 |
C.c工业区 | D.d工业区 |
右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4题。图中②地形区为
A.华北平原 |
B.四川盆地 |
C.渭河平原 |
D.长江中下游平原 |
关于③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 B.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
C.为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
有关①地形区农业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 B.地势平坦,草原辽阔 |
C.水土流失严重,陡坡应退耕还林还草 | D.土壤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 |
读图“某地农业用地地租示意图”,回答49——50题。
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是:
A.市场 | B.劳动力 |
C.水源 | D.气候 |
如果要在X、Y、Z三地发展花卉种植、乳牛饲养、小麦生产,下列方案最合理的是:
A.X地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最高 |
B.Z地应该发展花卉种植 |
C.距城市20—60千米远的![]() |
D.小麦生产应位于距城市40—100千米处 |
如图表示生产活动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回答47——48题。
如果此图表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若用扩大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投入来增加箭头②的数量,则该种农业类型为:
A.商品农业 | B.粗放农业 |
C.密集农业 | D.自给农业 |
如果此图表示工业生产,则:
A.①中占重要地位的因素是自然条件 |
B.②所代表的产出中有破坏环境的物质 |
C.①的所有投入都会转化为工业产品 |
D.②产品只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
据表1回答45——46题。
表1某地区发展变化数据表
![]() 项目 |
1950年 |
1980年 |
|
甲 |
城市数目(个) |
1 |
3 |
乙 |
工业总产值(万元) |
12 |
176 500 |
丙 |
城市人口(万人) |
12 |
65 |
丁 |
城市人口比重(%) |
2.7 |
38.6 |
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 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
读 “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43—44题。若图中的数字为城市的各功能区,下列组合最佳的是:
A.①商业区、②工业区、③居民区 |
B.①商业区、②居民区、③工业区 |
C.①商业区、②居民区、③文化区 |
D.①文化区、②居民区、③工业区 |
根据上题的最佳组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地势东南较西北高 |
B.东北风和西南风该城市的主导风向 |
C.①功能区的布局,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和交通 |
D.只要按②和③功能区的布局,就能符合环保要求 |